如果我这个人没有听说过很多高深的道理,那么我是不是就无法应付这复杂的人生?
事实上,真正有用的道理往往并不复杂,那些小学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就足够指导我们做出大部分的选择。
当然,前提是我们要能看懂这些故事,这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容易。
因为探索人生就像盲人摸象,你并没有一开始就知道人生是如何样子。
第 1 则寓言
盲人摸象
从前,有四个盲人想知道大象的样子,就用手去摸。
第一个人摸到象牙,就说大象像一颗又大又粗还很光滑的萝卜;
第二个人摸到象耳,就争辩说大象是一把大蒲扇;
第三个人摸到象腿,就断言大象其实是根大柱子;
第四个人嘲笑前面三个人,说大象像一根草绳,因为他摸到了大象的尾巴。
小时候看到这四个人争吵不休,就可怜他们是盲人,又对他们的判断感到好笑。
你们坐下来谈一谈,把四个人的答案拼在一起,不就能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吗。
当时为自己能有这样的高见而沾沾自喜。
等到经历过足够多开始信誓旦旦,后来又瞠目结舌的反转,我才想到:假设我是故事里的盲人,不是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的明眼人,我会怎样看待别人的答案和自己的判断,又该如何找出正确的答案。
这不是无理取闹,对于人生的很多事情,我们无异于盲人摸象。
说到底,我们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坐井观天。
第 2 则寓言
坐井观天
一只小鸟飞落在井边,井里一只青蛙向它打招呼:“喂,老弟,打哪来?”
小鸟回答:“老哥儿,我从远处来,已经在天上飞了几百里,过来讨口水。”
青蛙咂嘴:“老弟,别骗老哥儿,老哥儿天天看天,天也就井口那么大!”
小鸟说:“老哥儿,有时间跳到井上来看一看吧。”
当时看到这个故事,认为青蛙很可笑,竟然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可当我对生活感到力不从心时,我突然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自己是否也是坐在井底!
因为无论我怎么为自己的平凡找借口,我都得承认即使境遇比我还艰难,也总是能有人可以活得相当成功。
摈弃了那些外在因素,是不是我的观念和思维还坐在井底,使我看不到更大的天空。
那么我该怎样能跳出这井口,小马如何才能够渡过自己前进路上的河。
第 3 则寓言
小马过河
小马长大后要帮妈妈驮粮食过河。
河上没有桥,它就问在河边吃草的老牛河水深不深,老牛笑着回答:“孩子,放心过,河水呀很浅。”
小马正要淌水过河,这时跑来一只松鼠,松鼠警告说:“千万不要下水,我的一个伙伴掉水里就不见了。”
小马左右为难,幸好这时马妈妈过来,她安慰小马:“孩子,别害怕,自己试试不就知道了。”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下到河里,终于知道了河水的浅深。
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们:事情只有自己试过才能知道结果。
小学时,这个故事看得一头雾水,小马要知道河水深浅,和老牛比比身高不就清楚了。
另外,马妈妈告诉小马的也不对,万一河水很深呢。
后来才明白,这世界上值得去做的事情,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保证,都需要摸着石头去过河。
别人的经验要用,但要知道不一定管用,用的时候需要找出彼此差异,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判断。
没有判断力怎么办,那就不要做喽。
做出判断后,就要大步向前。
至于失败了怎么办,那就亡羊补牢喽!
第 4 则寓言
亡羊补牢
有个牧羊人圈养了一群羊。
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一只羊,仔细查看,原来是羊圈破了个洞,昨天夜里狼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趁着天亮,赶紧把窟窿补上。”
牧羊人想了想,反正羊都丢了,还补羊圈干嘛。
结果第二天早上,羊又少一只,又是夜里狼钻窟窿把羊叼走了。
牧羊人很后悔,赶紧把羊圈补好,羊就不再丢了。
小时候认为这个牧羊人很蠢,为什么第一次丢羊不把窟窿补上,还要等到第二次,都不知道是应该讽刺他,还是应该表扬他。
小时候看故事总喜欢分出对错。
等到自己犯过许多错,也能察觉自身的错,才知道改错多不容易,能改掉错误会有多了不起。
知道急功近利不对,即改去之;知道夸耀虚荣不对,即改去之;知道嫉贤妒能不对,即改去之;知道彰显己能不对,即改去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圣人也不过如此,所以故事就先说到这吧。
可见,道理有时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常常喜欢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认为道理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那道理是在说自己,那时道理才真正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