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篇关于共享单车的文章,但还没来得及写,共享充电宝成了热门词汇,所以先写这个吧。另,新换头像,就问帅不帅~
三天前,陈欧投资3亿元用于共享充电宝项目,引来娱乐圈纪委书记王思聪发朋友圈吐槽“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考虑到本人微信文章受众不一,对中老年组的读者朋友解释一下,翔就是💩的意思~
其实共享充电宝已经火了好久,4月初在北京望京soho吃饭时看到桌面就有,需要扫码就可充电,当老板打算扫一下时,我机智掏出充电线并插到了桌子下面的插头上,丧失了一次体验共享充电宝的机会。。。
一、三大模式
1、大机柜
放置于商场、火车站等大场景,借出充电宝,需使用完成后在制定地方归还。领头羊来电科技,已获得红点创投等机构的A轮2000万美元投资。
优势:容纳充电宝数量多,投放地点高频使用;
劣势: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
2、小机柜
放置于餐厅、酒吧、咖啡馆等小场景,租赁方式与大机柜相同,容纳6-12个充电宝。领头羊街电科技,已获得IDG资本亿元级别A轮后,再获聚美优品3亿元战略投资。
优势:场景集中,可与固定餐饮品牌合作形成规模效应;
劣势:与桌面模式冲突。
3、桌面模式
固定于餐厅酒吧桌上,一桌一个。领头羊小电科技,已经获得腾讯等机构的1亿元A轮融资。
优势:不需要交押金,直接扫码付费充电,使用频次高;
劣势:与小机柜冲突。
二、经营模式分析
对共享充电宝最大的争论在于“是否属于刚需”?
刚需论的支持者多数是切身感受,玩手机频率很高,手机电池技术有没有长足进展,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下午三四点到处借充电宝的情景每天在上演,于是坚定认为是刚需;
而刚需论的反对者多半不是苹果用户,没有深刻感受到这种痛苦,尤其是华为用户,充一晚上用一天~当然,反对的理由有很多,在后面详细展开。
1、先看几个有意思的数据
中国每天有10亿多次的手机充电行为,其中1亿多次发生在家和办公室以外,所以充电宝充电的必要性是存在的。
但有意思的是国内存量充电宝有20度亿个,相当于智能手机用户人均两个。
理论上,充电宝的需求存在,供给是充分,但还是有很多场景下需要共享充电宝,这一点不可否认。
2、思维的正向和逆向对比
(1)实际需求
正向思维:人均都俩充电宝了,真正刚需的人会自己带着,不需要的人也不会费力找;
逆向思维:没人愿意带那么沉的充电宝,如果共享充电宝密度足够大,那谁也不会自带,刚需自带充电宝的这部分人会转化为共享充电宝的用户。
(2)频率
正向思维:现在共享充电宝使用频率和复用率都特别低,客户粘性差;
逆向思维:使用频率低是因为投放密度低,如果共享充电宝租借方便、网点密度高,那用户会放开玩手机,而不像现在一样出个门还得小心翼翼估计剩余电量撑多久。而且当密度够高时,就没人会自购充电宝了,就像共享单车,如果只是天安门一个地方有,那肯定没人骑,可一旦满地都是了,就没人需要自己购买自行车了。
正是因为这种逆向思维的逻辑,让资本前赴后继杀入这个领域,烧钱只为增加共享充电宝的投放密度。
3、盈利模式
那自己买来的东西租出去,是所有共享经济的逻辑,目前主要盈利有三种思路:
(1)充电宝租赁费。1小时内免费,超出1小时收费1元,上限10元。
(2)押金。许多共享单车品牌就是靠押金盈利,最早苏宁、京东就是靠押金的现金流盈利,支付宝不也同理嘛~
(3)广告。机柜广告的尴尬就在如果是打上肯德基的机柜,麦当劳会让你放到他的餐厅吗?
三种思路似乎都有点儿问题,可能的结局就是免费充电,其他的支出则是需要向商铺付费入驻,原因分析在下文5商业模式的隐患(1)中介商户的因素。
三、风险分析
1、最大的风险还是技术进步
电池密度和快充技术如果有飞跃式的进步,那共享充电宝将完全失败。
如果出现颠覆性的技术,让手机7天一充电,则充电宝的需求将几乎完全消失,柯达的覆灭不是出现了更好的胶卷,而是数码相机的出现。
手机电池技术革命是可期待,但近期只是充电宝行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快充技术却是眼前威胁程度更高的因素。如果充电5分钟可以实现电量增长50%,那所有人愿意花这5分钟在家里和办公室充电后再出门,而不是出门后到处寻找共享充电宝。
2、商业模式的隐患
(1)中介商户的因素。B2B2C是目前共享充电宝三种模式都在使用的商业模式,B(共享充电宝) to B(商户) to C(消费者),无论如何共享充电宝厂商都要先和中间过度的商户打交道,商户作为中介再与消费者联系。中介商户包括火车站、机场、商业综合体、餐饮店、咖啡馆等,他们关心的事情则非常一致:“我能赚多少?”租金、入场费,或者希望由此带来的附加客流,都是他们关心的。如果不给租金或入场费,对小机柜和桌面模式的商户来说,完全可以自己提供数据线提供免费充电以增加用户体验,考虑到以前的打车补贴,所以共享充电宝付费入驻商户、甚至是提价竞争着入驻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2)用户体验。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有个无比脑残的事情,就是许多品牌的共享充电宝需要自备或花10元购买充电线。如果可以押金借充电宝,那押金为何不能借充电线;如果能想起出门带着数据线,多半会带上充电宝,说白了,这个思路还是想赚用户充电线的钱,如此不顾及用户体验,实在让人遗憾。
公众号:最有价值的阅读
持续阅读,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