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带娃比赛的同时,带了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但是看的效果不好,头昏脑胀之余,大致get到几个点儿:
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
管理者首先应该管理自己
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习的
。。。。。。
姑且不论get对了没有,这这这成何体统。反正四周闹哄哄的也看不下去。就算这本书是2010年3月就曾经看过的,也无济于事。不过关!再找机会重读吧。
第二天就换了一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俄国格拉宁著,侯焕闳、唐其慈译的《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
话说自备的小板凳坐着,四周吵嚷依旧。拿着这本书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闯进。嗯?怎么回事?轻松就读进去了,继而跟着作者思路,一路行云流水,云淡风轻,biu地一口气就读到了末尾。
放下书咂咂嘴,我不禁要说:这真是本奇书。
奇在体例
拿了看励志书、干货书、经管书的气力一头栽进去,结果都不是。
作者说是事务性的散文,又说是叙事小说,接着坦言对体裁自己也觉得别扭。
好吧,确实可以当小说看,就当是本纪实小说好了。
奇在出版过程
1978年此书最先只是被摘译了一部分,当作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的内部资料刊发。
反响甚大之后,才于1979年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全文出版,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出版的第一本苏联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印刷量就超过了14万册,地位丝毫不逊于当今的畅销书。
之后只在2001年海燕出版社出版过,直到2013年再版,中间十几年绝版,但在豆瓣上评分8.5,很多人知道,但见不着,想看。
似乎这本几乎遗失的明珠般的书,自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好的内容也通过人们的口碑不断地传递着。
奇在内容
柳比歇夫的一生的确非常奇特。
在他逝世后才一年,曾经开过一次纪念会,崇拜者很多,但是连作报告的人都说不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概括书中的林林总总,柳比歇夫是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倒霉蛋,通过类似行为艺术的时间管理,他过上了心灵和谐的幸福生活。
他是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昆虫学家、哲学家、几何学家、维理主义者、唯物主义者、直觉主义者。。。
他的遗产包括著作,含地蚤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回忆录,追忆同时代的科学家;讲课,以及担任大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
柳比歇夫的治学,当得起博大精深这几个字,但博大精深还不足以形容。他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他的博学和创见没有学生,只有私淑弟子。学习的是怎样生活、怎样思考,也即他如同行为艺术一般的工作方法——时间统计法。
时间统计法通过日记体现,但这日记里不体现国事,不体现感情,不体现波澜壮阔,甚至也不体现专著。。。就是一个账本,时间的账本。每个月月底还有小结,画一些图表做分析,根据月度小结做一份年终总结,列出一览表。
这是柳比歇夫无时无刻进行的自我工时标定,是在“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这一堪称宏伟的“一生的奋斗目标”之下的一个工具性、技术性的支撑。
这一方法本身并不出奇,但经过几十年的坚持,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不但保证了高效,也保证了生命力的旺盛。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奇在用途
当泛滥的梦想遭遇失踪的时间。。。
所以我们需要对柳比歇夫亦步亦趋,也开始记录时间吗?
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
那是他用一生来实践的一种行为艺术,传承和致敬都好,唯独亦步亦趋,并不好。
我们可以这样来利用时间:
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用一种劳动代替另外一种劳动,获得时间的节律;
把工作分类:中心工作、非直接工作的活动和与职务有关的行政琐事。然后分别分配时间完成。
年度总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以上的顺序是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的。但正如书中所说:柳比歇夫的方法,推翻它要比理解它容易。
所以这本书的用途并不是提供可以照着做的干货。只是一种展示,一个人,如何通过创造一种方法来造就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因为柳比歇夫虽然成果丰硕,但跟你我一样,无非都是凡人。
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实现如下的东西:井井有条的生活、分门别类的爱好、享受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热爱的事业、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旺盛的工作能力。而且正如柳比歇夫所展示的那样,他有一整张清单的倒霉事儿,然而仍然享有从容不迫,顺利安适的生活。
比时间更为宝贵的,是自己的不断变化,一直“逐步成为”的自己。
即便在追求科学成就的柳比歇夫心目中,竟然也有比科学更为珍贵的东西。他通过书信跟社会高度联结,厘清自己思路的同时,帮助到了许多人。他通过输出,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和变化,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逼近“逐步成为”的自己。
结语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这是就时间统计法谈珍惜时间,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柳比歇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用自创的时间统计法这个工具,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满怀热诚,十分珍惜,但并不把时间本身当成工具,而是当成有利于创造的条件。
他的方法节约了时间,但关键甚至不在节约时间的“量”本身,而是他的时间获得了不同的“质”。
他同时间之神建立起了超出朋友的关系,使他能够精确计量自己的能力边缘,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他在简朴生活之中保持独立,感知到了真切的幸福。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用,请点下面的心形表示喜欢,或干脆转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