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猫爸
在开始本次分享之前,请大家自由挑选问题进行回答?
我认为打孩子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提高孩子的激素水平,就是皮质醇会升高,压力大,精力都变成在应付父母,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且长大容易动怒;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可以不懂相对论,可以不懂牛顿力学,但是你不能不懂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
因为它对指导我们生活沟通和家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理解了熵的原理,可以为我们思考很多问题提供框架。
(1.热力体系中,不能利用来做功的热能可以用热能的变化量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来表示,这个商叫做熵。
2.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
如图,假如我们现在有2个这样的容器,分别装有热水和冰块。那么根据我们在中学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哪边的分子更活跃呢?
接下去,我们把热水和冰块的分子排列情况按照4个4个划分开,我们来数一下热水和冰块分子可能存在的排列状态数。
先看冰块,由于都挨在一起,动能很弱,所以冰块只能有一种排列方式,而热水这边,分子是松散布局,可能有很多情况,所以热水分子的可能状态存在N种,而冰块分子的可能状态存在1种。
来看看这个公式:
其实熵就是把可能存在的状态数N和仅仅存在的1个状态数取一个自然对数再乘以一个数得出来的。其中K是普朗克常数,ln是自然对数。我们可以忽略掉K和ln这2个东西。
用一个更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熵的本质是熵这个数值和系统可能存在的状态数成正比。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了什么是熵。有很多人也知道熵代表了混乱。可是为什么熵代表混乱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这有5个骰子,假设我们随手一丢,出现类似左面这种各种点数的状态的可能性高还是向右边这种全是6的状态的可能性高呢?
肯定是左!理解这个对我们生活来讲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现在回想一下,为什么自己小时候写作业的时候被要求腰杆挺直?
因为腰杆挺直和懒散的状态比较熵更小,代表更少的可能性走神。
这个世界混乱才是常态,有序是需要刻意营造的!如果每天都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话,就不会感到无聊,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有的事情有计划就是熵减!
如果说混乱才是常态,那么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上万年之久了,我们却感觉这个世界越变越好了呢?似乎并没有变得混乱啊?
大家能不能给出自己的见解呢?
因为我们有规则,大家要按规则秩序持行,比如国家法律,公司规章制度,学校校规,家庭伦理。
看着这些问题,想想是为什么?为什么年久失修的房屋不会变崭新而是变得破败不堪呢?为什么孩子不管教不会越来越乖巧懂事呢?
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要再引入一个概念!叫做封闭系统。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容器,和外面的联系是切断的,叫做封闭系统。
在这个容器里面,有很多空气分子。左面和右面是隔开的。在当中有一个缺口。由于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左面的分子会有很多跑到右面。那么这里我就要提问了?这个时候,容器里的熵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
应该是增加了?
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由于空间更大了,分子可能进行的排列状态会变更多,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它的熵增加了。
那么如何让这个封闭系统里的熵越来越少,达成熵减的目的呢?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做到呢?
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熵减的例子?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有秩序。
比如孩子放假,要做假期计划?
怎么让这个封闭系统里的分子经过一定时间全部自己跑到左面去?
想要凭空实现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我要引出麦克斯韦的思想实验!麦克斯韦可能大家不怎么熟悉,不过他是电磁力学的创始人。
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就是往这个封闭系统里面放进去一个小人。如果分子想从左面往右走,不通过,如果分子想从右边往左走就给通过。
这样的话,经过一定时间,这个封闭系统里的所有分子就都会跑到左面去。顺利实现了熵减。看似很简单的实验,但是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轰动。
能够实现熵减的话,岂不是找到了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的密码吗?那么这个小人到底做了什么呢?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小人一直在做2件事情,就是感知和选择!或者说是正确的感知和正确的选择!这就意味着感知和选择是可以让一切变得越来越有序的!
相信这件事对大家来讲是很有启发的。就好像大脑,根据统计,我们的大脑平均每天会闪过1.2万到6万个想法,这是不是和我们上面讲的封闭系统一模一样?
那么假设我们在大脑里也放进一个小人,由他来判断我们的念头是什么,我们应不应该想它。只要我们经常这么做,我们的大脑就会越来越有序起来。
这就是论语里讲的——吾日三省吾身。
感知和选择是需要能量和信息的。
毕竟感知一个分子的状态还要去阻挡它,是需要能量的。而他要去判断哪个方向可以通过又是需要逻辑的,这就需要信息输入,其实有了这个小人后,这个封闭系统就变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尽管表面上还是和外界隔绝,但是我们给他注入了能量和信息。所以我们又得到了一样新的东西!这样新的东西能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信息和物质,然后自己可以不断的排出熵。
这个东西就叫做耗散结构!
输入端是能量,信息和物质!然后输出端排出熵。试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耗散结构,又有哪些封闭系统!
人?
孩子就是耗散结构的主体,或者说,人就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河流就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系统!
上流注入水分子,水分子从高处往低走,还会带来能量,河流这个系统,永远不会腐败,一直保持着动能和活力,与其相对应的就是一个年久失修的游泳池,池水就会腐败变质以及发臭,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系统,流水不腐就是这个原理!河流净化了环境,排出了熵!是自然循环的重要一环。
这里再提出一个耗散结构有趣的特点,比方说河流,你每一天看到它,它都是新的,因为水分子都不一样了,但是千百年来,它却都是同一条河流,这不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吗,释迦牟尼在两千多年前就跟波斯匿王探讨过这个问题,所以耗散结构古往今来很多智者都思考过,它为什么神奇?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平衡体,它一直在变,也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
我们人体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我们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信息和物质。并在排出熵。耗散结构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比如人体的新陈代谢,它让我们一直保持着动态平衡。试想一下,只要过了7年,你全身的细胞几乎都会变成新的。你已经是个崭新的你了。
所以不要总是对自己绝望,因为从生物学上来看,人其实是可以被彻底重塑的。只不过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永远也不要给自己判死刑!
让我们继续回到人体这个耗散结构中去
然后还有内循环。睡眠,运动,思考还有日常活动。
这些因素会不断循环,它们会产生一些成果。接着反过来作用于输入端的要素。
求知输入的是信息,食物就是物质,娱乐则是能量。环境则是会综合影响信息和能量输入,睡眠运动思考和时间结合时间和精力管理进行理解。
输出端的熵很好理解,我来解释一下负信息,类似撒谎,欺骗这种带着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混乱和无序的信息就是负信息了。
虽然看上去很复杂,但是想要运行好这个耗散结构其实并不复杂。
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话!,管吃不管拉,管睡不管醒,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如果你的因都是对的,那么你得到好的结果就是时间问题。
所以我们平时的关注力应该都在哪里呢?
重因不重果,重过程,不重结果?
我们平时关注的应该就是图上的所有蓝色的部分!而对于红色的部分,我们要采取的态度则是什么?
比如孩子说谎,孩子作业做事拖拉,我们会大吼大叫,批评指责,这些都只会导致熵增!孩子情绪不稳定,导致自己也跟着情绪来了?这时候要怎么办?
首先要接纳!
所以假如经常忍不住撒谎,抱怨或者胡思乱想,有拖延症。那就是我们身体里积累的熵太多了。它需要被排泄出来,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无法接纳自己红色的部分,产生了很多自责,而自责会阻止你排出熵,结果导致身体病变。我们应该从源头去减少身体里积累的熵。而不是产生了很多熵,却去压抑排解它们的过程。
这个做法同样适用于我们成果里产生的负成果。整天盯着它们懊恼后悔自责毫无用处。
而是应该释怀和接纳。
然后盯着我们蓝色的这些模块去下功夫。比如说我们应该在平时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我们的睡眠运动思考做的好不好?我们的求知和娱乐方式有没有让我们身体减少熵,这些才是让我们取得更多好的成果的核心原因!
所以说为什么那些鸡汤里叫大家不要有负面情绪,那些爽文短视频里的各种套路看多了会让人觉得很空。
就是因为它们都抓错了重点,依靠决心和自责过不好这一生的,我们需要刻意改变的东西是耗散结构的输入,对于已经产生的坏结果和坏行为,我们要尽量接纳!我们要知道,我们会抱怨会撒谎会懒惰会拖延。都是身体在排出熵!关键在于输入端,让我们身体减少熵!
我们只要记住这一点,宇宙不变的规律熵增。我们每天必定会排出熵,这个无法阻止,对于熵我们要接纳,就好像孩子教育,他们会有各种问题,这个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他们,然后再输入端做努力!
比如孩子整天玩游戏,再打再骂有用吗? 正确的做法就是在输入端做努力!比如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时间!输入端只要有微小的调整,输出端就会有巨大的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自己深陷封闭系统怎么办?比如我们自己学习了各种知识,但是老人或老公却在家里各种教训孩子,甚至动手,或者整天不管孩子,还道理特别多?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容易被拖下水?跟着熵增了?深陷其中怎么办?在这个封闭系统里如何实现熵减?
假如深陷一个封闭系统中,你依旧可以做到感知和选择。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关了3年,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发现一种方法一直保持头脑清醒和身体健康。
那就是选择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里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困境时,你的情绪和行动,残酷的世界可以拿走你很多东西,唯独一样东西它永远拿不走,那就是选择的自由!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埃比克泰德他在中年被剥夺了所有财产,然后被逐出罗马,被流放的时候,他和朋友们说,如果我必须被流放,谁又能阻止我面带微笑愉悦而平静地离去呢?
我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是这样。我们在生命诞生之初,可以做的选择的确不多,比如投胎到什么家庭,什么城市,拥有什么样的DNA。未来读什么样的学校,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大部分的选择,都是我们很难控制的但是当孩子开始独立后,就变得不一样了,可以选择的东西变地很多,这个时候,一旦和别人去比较,就会回到人生的初期阶段,深陷抱怨自责中出不来,认为自己出生不好,没得选择!!如果深陷抱怨老公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话,就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利!
查理芒格曾经分享过一个能让人顺利变穷的方法,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要他出生不够好,没考上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或者时考研考公务员失败。那么他这辈子就完了,只要你坚信以上这些,保证你越来越穷!
有些人进入了一些很稳定的封闭系统,比如考上了公务员,找到了铁饭碗,其实这些人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危险,因为他们在封闭系统里会不断的熵增,比如说当了家庭主妇,进入国家机关,当了老师进入事业单位后就容易进入这些状态。
最后,我们来看看《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面有张图,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既然大家已经学到了关于热力学的重要知识,那我们来一起看看怎么用熵增和熵减的方式去观察这2种思维方式。
成长型思维就是一个理想的耗散结构!
给大家布置一些实操作业思考一下:
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