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后,斜卧在沙发上,以一种无比放松的姿势准备迎接晚饭的到来,每个工作日都会有这样舒服的时刻,都得益于她。
当我们摆放妥当,拍完照正乐滋滋的看着电视剧吃饭时,领导的信息来了:XXX是长安大学的吗?照理说是可以吃完饭晚些回复,或是直接回一句不是,再发一段信息简单说明一下情况。字都懒得打的我,直接发了语音对这位人物进行了介绍。如何联系到这家企业,通过谁,他是什么身份,和现有的人脉是什么关系,和之前发布的文章有何关联,包括发出去的直播预告中的信息,都做了一些解释。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如此的对领导上心,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我无时无刻不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这也是为什么每天下班后总感觉身心疲惫的原因,提不起精神,肢体行为都是懒懒的,每次写东西时,开头也都异常的困难,生怕坚持不下去就停了下来。
我也在想,就这么每天写每天记录有什么意义呢?有这些时间多看些书不是会有更大的提升,反倒不用为了想要在思想上做深入的探讨又不得章法,仍旧是以自己最擅长也最舒服的写法来描绘着日常的生活,这种都发自内心的想法,受众只有自己。
即便是感觉到如何的挣扎,如何的反抗,如何的挣脱,如何的顺从内心,可这种和那些伟大的作家们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们站在的角度,挣扎的点,抗争的地方,绝不仅仅只是为了个人。是年纪尚小阅历不够,还是本就没这碗饭的缘分,我没有答案。当进行困难时,仍会觉得自己一个个敲打出来的这些内容,丝毫没有任何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这就是一个普通人最普通的日记,仅此而已。那些汇集成篇,润色投稿的念头就会被打消。每当结束时,再返回去看,又隐约觉得还是有些内容在里面。这种徘徊和否定似乎是每天正常作息、正常上下班、正常生活必须要面临的心理状态。也是,哪有那么多每天波澜起伏,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各种不同的事。何况生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而疫情又离得太远,只有那些在一线报道和经历的人,或是自媒体粉丝提供的信息量,才能够不定时的对疫情中心的情况有所了解。若是给我时间,我能找出选题吗?能够每天定时的推送更多的内容和文章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每天不在家憋着,而是走出去多半天,回来撰稿小半天,每天的收获和见识必定不少,只要出去的时间没有浪费。
说到了这里,还没有到今天。
昨晚这个时刻,我正在像现在这般的写东西,领导的信息又来了,先是微信文章的推送,我没有回复;又是聊天的截屏,回复了。是一位规划院的老师,手中的选题需要再加一位受访人,还特意强调了明天要交代一下如何进行,自然是乐得接受,看到推过来的微信联系人,明明可以一切到明天再说,我仍旧是直接添加了,并迅速说明了具体情况,约好了第二天十点半电话访谈。此时,领导对我的疑问才做出来回复。而我已经不再需要,人都加上了,自然可以跳过中间环节。每当这个时候,我很不明白领导们为什么总喜欢做中间人传话,一个微信群或是直接推人过来,不是能节省他们很多沟通时间,难道真的是出于对人脉和资源的下意识保留?
第二天还未到公司,领导的信息已经来了,虽然很隐晦的谈了其他的事,但很明显在催促我尽快的到他办公室,明知这种暗示的我仍旧是不慌不忙的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着,打开电脑,登录钉钉微信,照常拿着杯子先去厕所,简单收拾过后,接上热水冷着,终于领导的信息又来了:直接来办公室谈XXX。我明白领导的这种快节奏,但催着我向前走总不如我自己主动的向前走要来得顺心。他有他的考虑,我也有我的做法。正常的关系理应是按照各自的节奏开展工作。
对一系列事宜解释完毕,他反倒没有针对采访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意见,或许他认为有,领导总以为自己意识到的东西员工意识不到,最后,我在将我的信息量一股脑的倒给他之后,便回去继续自己的工作。
十点半之前,趁着还有时间,慢悠悠的浏览了些主流新闻和业内新闻,这两种每天混合着的味道着实有些怪怪的,然后又总结了些问题准备追问,既然是观点比较犀利的嘉宾,自然问题也就不用藏着掖着。我没想到的是,即便是如此直露的问题,在这位眼中,仍都是假问题。这也是我采访这么多人以来,第一位敢于直言相告,直接否定一些现有的政策、人、企业、事等等一切他认为不对的,他都快人快语的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他的意见。起初他的傲慢和不接地气让我感觉很不舒服,甚至有些排斥,但随着逐渐的深入也就理解他为何要如此这般的表达,甚至屡次用各种反问句来回答我的提问,这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到采访嘉宾对正常采访流程的“不配合”,当然,事实上他的角度和观点是极其配合的,只不过方式上他有他的做法,他对国外的推崇也并只是苦于国内的现状,就像他说的那句话:有些人是爱国的,偏偏干了误国的事。
当不再纠结于手机套餐余额时,和人沟通或是采访起来,果真是顺畅了许多,而不是再纠结用座机还是用语音或是文字,一个多小时转眼就过去了。上午也就这么结束了。
照常吃过自带的午饭,美美的睡上一觉,便开始下午的工作。却在一开始就被恶心到了,正在喝水的我被一句话艾特到:你怎么不带口罩?果然是那位意气风华的管理者,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主,喜欢让人顺着自己的话说,除非是客户。不想多说。
紧接着便开始了另一轮采访,当同一个选题信息量足够多的时候,聊起天来自然也就更加的顺畅,也有了话题交互、信息交换的感觉,只可惜了解的仍是事而不是人。其实转念想想,事和人也有相通之处,同一件事会有不同人报道和访谈,同一个人也是一样,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视角,才最关键,这也是相通互用的经验。
接着就是速记整理这种费脑筋的工作,庞大的信息需要归纳分类,直到下班一个人也还没有结束,想想明天就要交稿,还有三人的录音,速度应当加快些了,或者直接跳过这一环节,根据文章脉络直接上内容,恰巧也在地铁上想到了一些结构。
回到家中,她依旧是在厨房忙碌着,舒舒服服的吃完一顿豪华版螺狮粉,饭后新闻联播才结束,又是快到八点,还是国内外的疫情。
看了一集电视剧后,终于开始了我的字她的画。
挣扎了好久,连续三篇主题被pass,最终还是记了一篇流水账,却自以为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有相似之处,不都是意识流在流淌。
当一天之中,没有摄入太多信息量,而又没有对一些事情的思考,很难明确这一天的主题。至于在地铁上再次看到的那句关于写作字数的问题,究竟任何一个字是否都应当是有用的,我仍旧持怀疑态度。我认可的是在某些场景下,应当字字不可删。
而意识流呢,能删吗?
算了算了,什么是意识流还没搞清楚,知道些皮毛就硬加于身。
话说回来,很多人不都这样,尤其是靠流量和出场费盈利的人,不都争相恐后的生怕自己的观点得不到话题度……毫无关联的话……
邱晨退出公众视线了,马薇薇、周玄毅、杨思琦还有第一季的两位妖孽,他们这类人到底还是时代的产物。当然,我们也都是时代的产物,而我这样在这碎碎念,也是时代的产物。
结束吧!这朴实无华的一天,毫无波澜。
不能只顾自己,忘了她。
毕竟今天她得知了她们公司一群人又将碍于钱少事多这些原因开始准备跳槽换工作了,我们应当再多一些相处的时间,只在微信简单聊聊毕竟诚意不足。
文/好好的 20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