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的都懂孩子到了两岁,就开始了对大人的各种挑战,从开始的打、扔、到“不要、不吃、不喝、不坐”再到“我的、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要动我的....”,他们用生命成长阶段应有的方式呈现着不接受、呈现着自我,我们称之为“恼人”的两岁阶段”。我们家老二现在也到了这个让我挑战的黄金时期。
哥哥正在写作业,老二从哥哥手中拿走了正在写字的笔,并大声说:“我的---”此处还拉着很长的音,哥哥正写作业,一下就恼了,一下子抢了过来,继续写自己的作业,老二边哭边嘴里还在喊:“我的笔”,而且声音比刚才更大。哥哥刚骑滑板车上,妹妹马上冲过去大喊:“我的,我的滑板车!”一天可以听到N次“我的”,有时甚至一个垃圾,都要振振有词地说:“我的”。
爸爸回家了,哥哥听见敲门声,忙去开门,当看到门开了,爸爸和他打招呼时,直接哭了,并且喊道:“我要开门,”(在那个阶段她经常为我们开门)爸爸只好重新把自己关到门外,重新来一轮敲门、进门、打招呼的顺序。每次吃完饭,小家伙总会将自己的空碗拿回厨房,这次爸爸先吃完饭,去厨房时顺便把她的碗也捎过去,又被老二的哭声惊到,原来要自己拿回厨房,所以爸爸又把她的碗从洗碗池捞出,再拿到客厅,她自己重新来过。洗手必须要挤洗手液,如果没有给挤,也要重新来挤再洗一次手。用她的执拗捍卫着心中的秩序。
在院子里玩,小伙伴想要玩她的玩具,一般回答都是:“我的,不DEI(给)”,想分散她注意力让去玩滑滑梯,得到的答案是“不要”,那一会给你买个好吃的,你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下,得到的答案是“不吃!”
爸爸和哥哥都越来越被这个两岁妹妹折磨的要疯掉了,相信家里有处于两岁左右阶段孩子的也都有这段不陌生的经历,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父母们常常感到不解,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判逆。其实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始,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最初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就是孩子自我诞生的标志。
在孩子的敏感期里,这个时期是最重要自我诞生,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几乎将他们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建构中,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投入,婴儿就永过无法形成自我,最后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等品质就无法出现在孩子成人后。
两岁左右也是孩子秩序敏期的到来,而敏感期是孩子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敏感期之一,当原有的顺序被打破,就会哭闹,要求重新再来,当秩序一旦恢复就安静下来,让我们感到很无奈,但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在稳定秩序下孩子的内心是安全的、健康的。我们成人也会遇到事情的顺序被打乱,也会出现焦虑、着急、生气。但成人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没有,所以作为这个阶段的父母,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孩子在表达自己有不同意和不喜欢时,刚开始用打,慢慢到说“不”,这是意识上最早分离,通过语言表现。在这样持续的发展和深入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而且也在感受着自己日益增强的力量。
因为从出生到这个阶段前,孩子都是大人给吃才能吃,大人给水才能喝,大人带到哪里他也必须到那里,他没有能力改变,但现在慢慢开始自己具备了力量,他可以走到自己想走的方向,他可以脱离大人的力量控制而走向大人要求的相反方向,他可以有能力说不吃,并且真的有能力不吃,所以他就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挑战一个个感受力量过程,同时也在享受着他自身力量带来的影响。
而“不”是语言里很能表达不认同的一个最有力量的字。所以孩子用“不要、不给、不吃、不坐”等感受着自己的力量。
“恼人”的两岁其实是孩子的“黄金”时期,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重新来看待孩子的这个阶段,尊重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保护孩子的敏感期,从而形成孩子一生的健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