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品牌营销来说,在进行口碑传播、收集用户需求、提高用户忠诚度等方面,社群有其他渠道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运营出色的社群甚至通过社群销售产品,亦或让用户直接参与产品研发。
社群是连接企业和用户的桥梁。在这一生态中,需求是种子。要想明白做社群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需求。社群终究要服务于一个目的而存在。
品牌对社群有哪些需求
1.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用户认同感。
2.将用户的关注转变成实际购买,从而销售产品,最终达到服务客户及挖掘潜在客户的目的。
3.通过社交媒体不断传播形成品牌影响力。
4.以品牌社群为样本,发掘产品的潜在竞争力,获取用户反馈。
目前,社群朝着去中心化发展的同时一些内在细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用户从依赖热点话题,转向长尾分别式的细分和兴趣。兴趣是用户聚在一起的原因,也是成员间相互连接的基础。交流甚少的松散组织叫社区,用户之间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才能称为社群。
构成兴趣的要素分类:
对某款产品或公司的冲动,比如米粉、果粉。
拥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如逛街、母婴、车友会、公益组织等。
相同的标签和社会属性,如产品经理、文案等。
拥有相同的空间属性,如班级交流群、公司内部沟通群、部门交流群等。
相同的情感诉求,如喜怒哀乐都可以把一群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
上面提到的几大用户兴趣点,正是品牌社群在差异化定位角度的重要参考因素。除此之外,数据也能提供更多参考信息,通过大数据对用户信息进行采样,精准匹配用户的偏好需求。
小米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兴趣社群,吸引具有相投兴趣爱好的用户参与到产品讨论与创造中来,营造有亲手制造产品的参与感。一 句“为发烧而生”勾起用户的情怀,并且小米社区让每个米粉有了家的归属感。加上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经常同粉丝进行互动,制作话题,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对其品牌的忠诚度,也能够不断吸引新用户加入中。
只有让用户对品牌社群持续产生兴趣,才能让社群为品牌提供最大价值。然而社群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品牌想要让自己的社群在有限的时间内容尽量长时间的存在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从萌芽期-高速成长期-活跃互动器-衰亡期-沉寂期是一个社群的普遍规律,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会根据运营者的投入有不同表现。
一般来说品牌社群的生命周一般为两年,衰亡一般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将陡降的“衰亡期”变为可控的“互动缓冲器”,让整条周期曲线平稳起来,既可避免社群的迅速衰亡。
想要做到互动缓冲,一方面是前面说的差异化定位、需求分析,另一方面是社群的组织形态。我们将这种组织形态定位为社群圈层效应,
主要分为核心圈层、组织全层、扩散圈层。
核心圈层主要目的是沉淀,组成人员是群内高质量人群,大咖,具有思考能力并能产生独到的个人简介。
组织圈层主要目的是发酵,组成人员是社群的运营人员,能够对核心圈层产生的观点和见解在社群内引导互动。
扩散圈层主要目的是口碑和二次传播,群内其他成员均为扩散圈层人员。
运营好社群有三点是运营者必须注意的:
1. 有情怀、有态度的内容往往更能引发用户共鸣。
2. 通过核心圈子沉淀高价值内容,提升通组织全层持续发酵的能力。
3. 从共享中互利,尽力让每个社情成员都成为内容贡献者,提升参与感。
因为产生了有态度的内容,让社群中爆发大规模的互动圈层效应,最终点燃社群成员的共享激情,从而使得社群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另外社区商业化也是社群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提供衍生产品,众筹、众包项目也是一种提升活跃度的方式之一。
运营社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运营一个生态圈。不论个人或品牌都可以做社群的生态链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找准需求、差异化定位、创造有态度的内容、引发全场互动效应,社群就能大大提升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协作效率,创造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