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在我印象中,我看过有四次了,总是感觉每一次去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总是会它被电影里的一些细节画面给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二的一个晚自习期间,我们的日语老师说你们不想上课就给你们看电影吧!在全班同学的要求下老师给我们在偌大的荧屏下播放了这一部经典之作。
《放牛班的春天》是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
在这里我们看见的是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然而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在这里期间重新创作许多的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这个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难的不是他的音乐创作而是这些孩子的性格的问题,接下来的事情并没有老师想的这么简单,当然,我们看见的电影片段也知道事情并不顺利。
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对于怎么样“因材施教”怎样才能够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但,他有努力想让这个孩子成长起来,他想尽一切的办法和皮埃尔母亲的沟通,后来沟通的效果逐渐好了起来,他们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看的时候我曾经和邻座的同学交流过电影的人物,我就问你们最喜欢电影里的朋友探讨,很多的同学说他们都喜欢老师,喜欢他把春天带给了这个被美好遗忘的角落,喜欢他用音乐还原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很多人喜欢皮埃尔,喜欢他的天使面孔,喜欢他如天籁般的声音。
“放牛班的春天”,最开始我是有好奇翻译过来的名字,后来看完电影我觉得这一部电影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
在这个名字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完美后的灵魂才还给自己,看过这一部电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
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电影。
此时的我反刍般回味着很多精彩画面的镜头。我在好奇有没有的漂亮演员?有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
看着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在中国我们都说因材施教,然后在看看中国的中考,高考都给了我们什么样子的影响,我们羡慕别人家的教育方式,但,别着急啊,我们也是有在努力的,只是中国的教育资源本身就不平衡。一直到看这一包部电影时才发现原来我们说的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
马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他爱好音乐,他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
看完影片后,我们思考的很多就是作为一个老师,也应该有一点特长,我们不求能歌善舞,但求文体精通电影里的马修如果一无所长,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在我模糊的印象中,我觉得似乎有几部大片,往往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代课教师以自身的魅力解决了问题。我想如果有一技之长,那么尽快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学中去,享受你给孩子带来的这种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经典的法国电影,电影里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让你静静流泪。但是我却在眼泪落下后,变的羞愧,因为整部片子,其实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