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提出银行查询客户存款和取款用途的行为可能构成侵权,这反映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和隐私问题。在中国,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必须遵守“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储户有权自由存取其账户中的资金,而不受不必要的限制。
近年来,为了打击洗钱、恐怖主义融资和其他非法活动,中国银监会及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大额现金交易的监管,要求银行在处理超过一定金额(如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时,询问并记录资金的来源或用途。这一规定旨在增强金融系统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防止非法资金流动。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争议。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和国家安全;另一方面,频繁或不当的询问可能侵犯客户的隐私权,特别是当询问超出合理范围或没有法律依据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观点可能是基于对客户隐私权的考量,以及对银行是否应当在没有明确法律授权的情况下,主动查询和记录客户取款用途的担忧。
银行在执行此类政策时,应当平衡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需求与保护客户隐私和权益的责任,确保操作符合法律法规,避免对客户的正当权利造成侵害。如果银行的询问超出了必要范围,或是以一种不合理或歧视性的方式进行,那么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侵权。客户在遇到此类情况时,有权了解询问的目的和法律依据,并在必要时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