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也碰到过这样的人吧。
同样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软件,遇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就来问你:而你刚刚自己打开百度搜索到了答案;自己接到了一个嫌麻烦的锅就甩给你,还跟你抱怨说因为觉得“这件事又花时间又没意义”,却不想想你也是一样要费时费力;因为某个领域你更加擅长,一遇到相关的事就来找你帮忙,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大森微博上关注的一个设计师有一次终于火大了,原因是一直有人私信他请他帮忙设计logo,对话模式基本如下:
“在么?”
“我关注你好久啦,一直很喜欢你的作品,能不能帮我的店铺设计个logo啊?”
“没问题,报一下预算给我吧。”
“随便设计一下就好了,不用太费事,帮个忙好不好啊。”
……
其实这种情况大森也不是没碰到过,隔三岔五就是“能不能帮我写个xxxx,随便写写就行”的人,或者有些人提些“小小的要求”,比如帮他写个梗概或者口述一下思路就可以。
但有些事上,不存在随便两个字,尤其是设计写作之类全靠“走心”撑起来的行当,如果可以随便的话,就不会比别人更好,那么又何必来找我而不是别人?更怕的是寻求帮助的人一转头跟别人说“他也不过如此啊,你看看他上次帮我做的那个什么,也太一般了吧!”不仅没得到应有的感激,还砸了自己的口碑,何苦呢?
“你这么厉害,对你来说一定只是小事吧,”这是许多人很容易产生的想法。
拜托你搞搞清楚,“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这句话是付出者的谦辞,得到帮助的人该有的感激半点也不能少。谁都不是圣人,助人为乐也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乐趣,即使帮忙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得到感恩,即使再怎么嘴上客气,心里总归期待着自己的付出可以有一点点回馈。
大森去年管了一个项目,今年不当负责人了。虽然已经完成工作的全部交接,他们也另外建了一个新的讨论群,但是新的负责人对于项目的一些问题还不够了解,所以他们开会时,大森就很犹豫要不要去。
万一去了以后被别人误会不想放手这个项目呢?
万一对方其实根本不想要帮助,反而显得自作多情呢?
幸好最后还是战胜了那些私心,其实想想很简单,去了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可以让学生省去一些麻烦,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个项目继续做得更好……对别人有那样多的利处,为什么要执着于自己的一点得失呢?
可是即使这样开导了自己,即使最后选择了去帮助,也还是会在心底里期待有人能说一声“谢谢”,听到别人感激自己的付出时,才会彻底宽心,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求别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无法用别的方式回报,也一定要记得诚恳地说谢谢。多放低姿态,不管求人之前还是之后,因为付出的是他人积累的经验与能力,索取的是别人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而最终得到的好处的人却是你。
有些人会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怀着敬畏,知道每个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都不容易,有些人却总把自己不了解的事想得太轻松。
如果说他们因为不懂得才轻易索取,或者有些人不过是缺乏距离感,给予和索取都毫不见外,习惯了他们的性格,或是把话说明白了就能够解决问题,还有的人,则是习惯性索取。他们就像电影《贪吃树》里那棵吃掉了一切永不满足的树一样,以索取他人的能量作为自己生长的养分,可是等到那些愿意付出的人都精疲力竭,开始远离躲避,甚至变得不愿再付出,最终也还是会自食其果,不再得到帮助。
王尔德这个一贯喜欢说些扎心大实话的人,在《狱中记》里直言不讳道:
“你不知羞耻地索取,毫无感激地接受。”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或许还能够依靠别人源源不断的善意与迁就过得不错,但是在感情里,任何一段被自私支配的感情,一个习惯了给予,一个理所当然地索取,走到最后总是不免悲剧。
朋友、家人、恋人……无论哪种关系,都没有义务被理所应当地索取和伤害。有多少人在感情中一味索取,希望对方再多爱自己一点,多考虑自己一点,逼得别人因为无法再继续给予而离开,自己却待在原地不动,美其名曰缺乏安全感。
那些控诉着“你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对我好”的人,也想一想,是多少次的失望,才会让一个主动付出的人彻底心冷。究竟要给你多少爱,才能让你走出自己的安全屋?究竟要拥有多少才能让人满足?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自己不知克制,便很容易索取无度却又满心空虚。
何况感情原本就是一场赌注,索取的同时、给予的同时,压上的都是失去的可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伸手索取的时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但是没有的东西,有两种方式拥有,一是学会自给自足,二是向他人索取,索取而得的太简单,就会愈发不懂得珍惜感恩。
索取是天性,但给予也不是学不会,即使已经养成了索取的习惯,习惯也可以改变啊。
下次再遇到什么问题,先想想能不能自己解决,宁愿多花一些时间,多费些波折,也不要太轻易地认定自己做不到,没有谁的能力是天生的。
若是幸运地得到了帮助,千万要记得感恩,不要让世界上怀有善意的人心凉,不要让他们的付出变得廉价。
我说的也许不对,让索取成为习惯,是对自我的最大轻蔑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