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拜访了一位朋友,见面之后内心很受触动。
之前与这位朋友只有一面之缘,过后就一直在微信朋友圈中关注她。
那次见面是三四年前,我边带孩子边在网络工作,由于性格原因,平时外出社交时间不多。
有缘参加一个国学公益课堂做志工,我和她都是迎宾礼仪,因为同岁,拥有一致兴趣和价值观,感觉很亲切,因此结缘相识。
那时我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而她就像一个出水芙蓉的少女,笑起来非常干净、好看,很纯碎的感觉。
相比自己的不是很健谈,我倒觉得她性格大方,能和大家都相处很好。
那是我们之前唯一一次见面,这次见面却发现已大不相同,感叹她的变化是如此之大。
已完全褪去当时的少女模样,而是从内而外都散发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知书达理、从容优雅、超尘脱俗。
在意识里,我知道她已经有所变化。
因为一直被她的朋友圈吸引,见她开始发写的毛笔字,都是佳作,之后看到她发练太极的照片以及相关的事,再后来开始发弹古琴的照片。
由于自己也在国学机构工作,也感觉很喜欢古琴,欣赏太极、书法,就更关注她的动态。
之后看到她开始教授学员,和爱人一起办游学,真心感觉很好。
我知道朋友已经有所不同,已有很浓厚的国学、文化气息,但没想到见到本人时,还是被这种改变所震撼。
这是在微信朋友圈照片中感受不到的,因为真人特别真实、有温度、有能量。
客厅里贴了很多和爱人一起写的毛笔字,房间里摆着整整齐齐的相关书籍,放着令人非常宁静的佛乐,一进入房间,我顿时就感受到了静从心生。
在聊天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她的变化:文化底蕴浓厚,思想深刻有内涵,想法沉稳智慧。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行知合一”、“静能生慧”。
我问:“我特别想知道,你是怎么确定自己就想学习古琴,在学习后怎么一步步的走到今天,开始教授学员、办游学,做这些事的?”
朋友说:
我们常说“知行合一”,但张老师(朋友的爱人)给大家讲时常说“行知合一”,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多事情不是知道了才去行,而是在行的过程中知道的。
很多事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越做越了解,越了解越喜欢,之后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很喜欢古琴,想去学习。结果学了之后,发现特别喜欢,而且琴棋书画一直以来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感觉越接触越被吸引,之后就做这件事了。
一开始也还没有想教人,是因为朋友见我弹古琴,想跟我学习。我说我教不了,但是毕竟古琴老师也不好找,后来就开始教朋友,之后就渐渐的做这件事了。
听到朋友这样讲,我顿时解惑。
对于之后自己的具体定位,我还停留在想的阶段。
这期间做了很多事情,只是觉得需要,是必须要培养的习惯和技能,但却并没有做真正与未来定位相关的事。
主要因为之前还不够明确做什么,所以在这之中不断行中寻找,才将切合点缩小、缩小、再缩小的。
直到现在,才好像已经明确很多,把它定为一点,但内心中还不能完全确定。
这是因为还未做、未感受、未深知,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真正确定。
只有步入其中,投入其中,才能在行中知果。
朋友说:
静能生慧,很多人都会这样说,但是这句话平时说时是体会不到的。
只有真正进入那种状态,那种静的状态,才会体会到,确实是会生出智慧来。
在和朋友及其家人聊天的过程中,我深切能感受到他们的静。
将太极、书法、古琴融入到各方面所达到的静态,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我能感受到自身的浮躁感,以及对未来的不安定感。
人说:要想向谁学习,就去读他的书,光读书还远远不够,还要尽可能的去靠近本人,去学习他的课程,跟本人见面、交谈,这样学习才是最快最深刻的。
确实如此,“行知合一”、“静能生慧”我在朋友身上感触很深。
目前自己还差的很远,还达不到这种状态。
丢掉过多外求的杂念,专注于行中修炼,这是自己之后要去努力的。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处在间隔年心中必然会有困惑,但随着迈开步、走出门、做开事,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不管究竟是对还是错,重要的都是去做。
不断的按照心中方向践行,就必然会离它更近一些。
- End -
“365写作成长计划”之51/365
我是于昕卉,一个热爱生活、回归本真的乐活青年。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乐活人生,愿通过文字与更多人一起,回归本来美好的自己,精彩、乐活的度过此生。
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