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良诚、天津静海人,自入伍当兵就在冯玉祥部下,从士兵一直当到军长、方面军总指挥、山东省主席,是冯玉祥手下大将中的“五虎”之一,很得冯玉祥器重,曾有“北伐中,孙良诚功勋实居第一”等嘉诩。
如果人生就此简单也就好了,按照广告说法,高光时刻?我才刚开始。孙良诚一代西北军人,大多经历复杂,孙算是典型之一,复杂程度堪比吴化文、郝鹏举、庞炳勋等。
抗日战争中,他参加过抗日同盟军,担任过冀察战区游击指挥官。后又当了伪军,任汪伪汉奸集团的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和开封绥靖公署主任、苏北绥靖公署主任。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又很快被蒋介石收编,被编为国民党第二路军、第一保安纵队、暂编二十五师,淮海战役前编为一七军,受徐州“剿总”节制。
孙良诚位置尴尬,归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指挥,但又未列入第七兵团序列,又想逃跑,又想起义。
正在犹豫不决之时,11月12日在从睢宁撤向徐州的途中,孙良诚所带的一个师在双沟附近的邢围子被华野二纵所包围。二纵派出联络专员兼宿迁县县长周镐前去做工作,要孙良诚认清形势,率部起义。
孙良诚此时并无起义的诚意,但华野大军合围,只得宣布放下武器。
有说是经过我军做工作,有说是主动提出,我相信后者,因为这样可以脱离他认为的险境,才可以回到蒋的系统。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一个现象,除了当时的中共很特别党员领导的起义,其他的起义都是无比纠结,甚至反复,最不堪的郝鹏举,还杀人表示他投蒋的诚意,中共资历很深的老党员干部朱克靖就此牺牲,这一杀实际上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一些经历反复的杂牌将领,反复还不算稀奇,因为时代如此,天下大乱,相信实力为王和有奶便是娘,但一方面圆滑一方面又把事情做绝,这费解,郝此举是作死。
孙写信给另一个西北军将领刘汝明,信据传写的很有水平,这边的干部看了认为有利策反工作,但刘汝明看过就知道了孙的本意,说,要把孙运作出来,回信说有意起义,但需要孙良诚亲自前去面谈。二纵首长就派了周镐(西北军工作过,有军统背景)和对起义持积极态度的一七军师长王清瀚(好像已经是中共特别党员)和孙良诚一道前往。
当孙良诚、周镐、王清瀚一行按事先联络好的路线,在田家庵由刘汝明的儿子刘铁均接应潜入蚌埠,来到刘汝明设在宝兴面粉公司的司令部。
短暂的假意热情接待后,孙良诚、周镐、王清瀚三人都被逮捕,押送南京。孙良诚保住了命,据说是得到原西北军系统的老同事、时任国防部次长秦德纯的力保,得免一死,但周镐和王清瀚则被蒋介石下令杀害。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镐遗孀一直追寻孙良诚的下落。苍天不负有心人,她到底找到了孙良诚,并向军管会告发,被蒋放弃留在大陆、和小老婆从无锡到上海定居的孙良诚终于被捕,随即收押于苏州,后转往山东战犯管理所,1951年三月(也有说1952年),一生反复,浮沉不已,有勇少谋的他死于狱中,结束了多色暧昧的人生。相比此时的吴化文,选择的重要性,高下立判。
西北军系统的军头门的最终归宿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刘汝明是到了台湾,惊慌中百般t逃串终于有了一个善终;吴化文济南战役中百般取舍中,终于起义,血债累累的他得到善终,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惶恐,是否庆幸无从得知,起码结局尚好。郝鹏举的被毙,张克侠何基沛的为党工作,留名青史,更是鲜明对比。
选择很重要,有人早就说过,关键的时候,人生中有一步。这些将军们眼花缭乱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对的选择非常重要,只不过有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孙良城、郝鹏举曾经不管做了多少错事,但选择起义,离情史留名已经很近了。但是,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复杂经历带来的苟且一时的经验最终把他们带入了死胡同。想必,事后诸葛亮事情很容易的,但当时,他们确实以为在做对自己最有益、最正确的事情吧。只是,以后来者的优越,只能说,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