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生海鲜不野生
海鲜饭店的水池里通常会养着各种鱼,往往声称是野生海鲜,但事实上除了少数相当高价值的鱼虾有可能是野生的之外,其余基本都是养殖的。
实情:
大部分的野生海鱼虾离开海水后很快就会死亡,有的是因为经受不了海水压力的突然变化,有的是本身就生命力不强,更多的是因为渔船上的空间有限,打上来的鱼虾直接装盆装筐,不可能用海水养活。只有对待少量价高而且生命力强的品种,才有可能用海水充氧来养活,如石斑鱼。因此从渔船上岸的大部分野生海鲜不可能是鲜活的。
而养殖的海鲜,其养殖、捕捞、运输等过程可以事先计划并控制,甚至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延长生命的措施,所以进入市场时仍可保证鲜活。养殖的海鲜,胜在生猛鲜活,但却面临着类似养殖淡水鱼一样的风险:抗生素/激素、非法农药兽药/杀虫剂、重金属超标、孔雀石绿等等,以及在运输过程中添加的麻醉剂
相比野生海产,从小养尊处优,缺乏运动的养殖海鱼,虽然肥腴,但肉质味道有一定差距。
2、冰鲜鱼:既不“冰”的,也不“鲜”
在农贸市场里,海鲜档出售的冰鲜海鱼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但你是否知道,在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有一些所谓的"冰鲜鱼"实际上并不是用冰来保鲜;而保鲜剂/防腐剂的使用,使得实际不新鲜的海鲜也看起来光鲜亮丽,"鳃红/眼亮/鱼鳞鲜艳"等常用于判断海鱼是否新鲜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都变成无效。
实情:
冰鲜鱼是指用海鱼一上船就铺上碎冰,在途中也要不断补充、更换碎冰,直至抵达消费者。用冰来保鲜能够使得海鱼体温快速降低并维持在零度左右而又不结冰,使得海鱼能保持海鱼本身的自然风味和形态,不仅色彩丰富赏心悦目,而且味道鲜美。然而用冰保鲜有个缺点,即碎冰会不断融化,需要经常检查、补充甚至替换原有的冰块,成本高且不便;而且在常温非冷库环境下,碎冰保鲜的维持时间有限,通常超不过三天,如果天气炎热,保鲜时间还会更短。试想一下,海鱼从海里被捕捞上船到农贸市场出售,捕捞 -->返航-->运输-->批发市场-->运输-->农贸市场-->销售,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需要一定时间。
由于捕捞过度以及小船生产能力有限的原因,近海海鲜的供应量有限,故城市农贸市场里所供应的鱼大部分是外海大船鱼,即使是滨海城市的农贸市场中出售的海鱼也有不少是外海大船鱼。为了迎合消费者喜欢冰鲜鱼的心理,进入市场的冷冻鱼会通常会在上架之前事先解冻并铺上碎冰作为冰鲜鱼出售。
众所周知,冷冻过再解冻的食材特别容易腐败,且外观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解冻后的鱼和使用保鲜剂长期保鲜的鱼在外观特征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有别与真正新鲜鱼的特征(如鱼鳞色彩黯淡、鱼鳃发黑、鱼眼凹陷等),为了使得鱼看起来新鲜漂亮,在解冻过程中,又可能会采用一些特定的工艺、添加特殊材料以使得解冻后的鱼变得看起来更新鲜。为了使得鱼外观看起来色彩艳丽光彩,某些黑心业者甚至有可能会使用染料、洗衣粉之类化工材料来处理鱼。
还有一些鱼虽然是近海鱼,但因为鱼本身容易腐败变质,不易保鲜,在流通过程时间稍长就会开始变质。会为了保证外观完整漂亮,保持鱼肉中的水分,同样有可能会使用保鲜剂甚至是防腐剂来保“鲜”。龙头鱼/豆腐鱼就是一种典型的鱼,使用低浓度的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浸泡处理后,原本最多一两天的冰鲜保质期可以延长到一周,泡药后的鱼不仅不易腐败,而且看起来会更加洁白剔透,肉质饱满富有弹性。这种鱼看起来新鲜,但吃起来味同嚼蜡,没有鱼鲜味,最要命的是会致癌。有位在郑州从事化工行业的客户曾利用自己的实验室做过检测,在当地市场上买到的海鱼竟然95%以上的样品可以检出福尔马林,从此就再也不敢食用本地市场上的海鲜了。
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鱼进入市场,铺上碎冰,乍一看确实光鲜亮丽,看起来既新鲜规格又大(外海的鱼比近海鱼通常规格大很多),但一旦上餐桌,就会发现鱼肉要么韧性过度,如嚼橡胶,要么肉质酥松不成块,筷子一夹就碎,入嘴根本吃不出鱼的鲜甜味道。
所以并不是冰鲜鱼就一定好,要小心提防这些既不“冰”又不“鲜”的假冒“冰鲜鱼”。
3.、海边海鲜不便宜
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商品的产地价格通常会比其他地方的市场价格要低一些,至少也应该是持平,不应该更贵。但在海鲜这个产品上,这个规律通常不适用。在海边吃新鲜鱼虾非但不便宜,反而会比城市市场里出售的同品种海产价格要贵不少。
实情:海鲜的价格与鱼的品种、规格、新鲜程度有关,其中新鲜程度是对价格的影响幅度最大的因素。同一条鱼,从最新鲜到不够新鲜的状态,价格可相差几倍以上。现实中,不新鲜的海鲜再高档也没人要,新鲜的海鲜再低档也有人吃。
近海鱼虾新鲜程度高,产量少,需求大,所以价格低不了;而城市菜场出售的海鲜通常是在海边不受欢迎的大船货,产量大,品种少,可以做库存,所以价格低而且波动小,但新鲜度难以保证。实际上是因为所出售鱼的来源和品质不一样,所以海边的近海鱼虾比城市里菜场里卖的同品种海产品要贵,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