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哲思录06保守认知与偏见

01人类的认知有多保守?

你会如何活跃晚会的气氛?

你什么时候最爱讲话?

哪种情况下你希望自己更开朗一些?

嘈杂的晚会上,什么事让你最不高兴?

02我们尽可能保持已经确实的事物

第一印象——分类判断——启发式判断——刻板印象——记忆重建

03认知保守的好处与坏处

好处在于:把社会看作一个稳定而统一的世界。

坏处在于:歪曲事实或遗漏重要信息——导致错误决策——导致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

04如何避免保守认知带来的负面影响

警惕那些企图替你创建事物分类与定义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使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多角度看问题。用个体化的方式来看待人和重大事件。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失误的可能。

05态度和信念如何引导人们的行为

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可以用态度来预测将来的行为?

张三喜欢吃川菜,李四喜欢吃粤菜。在选择餐馆的行为上,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区别?

王五讨厌日本人,他会拒绝与日本人交往吗?他会抵制日货吗?

06拉皮埃尔的研究

拉皮埃尔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即带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各旅馆入住,虽然大多数旅馆都接纳了他们,但是6个月后的调查却显示,这些旅馆的态度却是并不愿意接受中国人。

他询问128位饭店和餐馆经营者,“你会接受中国人作为你的顾客吗?”

90%的人回答“不”,真实的情况是,但是只有1人真的拒绝为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服务。

07威克的调查

四十多个态度——行为研究成果。“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无关或较少相关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态度与行为较多相关的可能性。”

这说明,态度和行为往往并不一致。

08头脑中的态度——行为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因此,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通常都先用问卷来测量被试的态度,并预测当被试真的遇到需表明态度的对象时,已测量的态度就会在其行为中反映出来。

直觉往往固执地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我们常常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去猜测他的态度,但是这种推理可能是非常不正确的。

09琼斯和哈里斯的实验

爱德华·琼斯和他的同事讲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个人特征相符合的归因倾向,称之为一致性推断,即:人们会根据某种与特定行为相类似的属性或者特质,来对这个人的行为进行解释。

请被试朗读一些支持或反对卡斯特罗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些选修政治课的大学生),一半的被试被告知,文章作者是自由选择写作立场的,另一半的被试被告知,文章作者是被迫写的,而且还不得不尽力写好。

请被试猜测文章作者对卡斯特罗的态度。

结果显示,被试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条件,认为文章反映了作者真实的想法。

10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可接近性越高,其与人们的自发行为间的一致性就越高,反之其与自发行为间的一致性就低。

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 accessibility指某一事物与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之间联系的强度,通常可以通过人们报告对该问题或事物的看法的速度来衡量。

如:

雷锋——好人。

希特勒——独裁者,战争狂人。

不是所有的态度和信念都具有高度可接近性,有时我们缺乏真实的态度。

11什么样的态度可接近性高?

强烈的——稳定的——醒目的——与行为相关性高的。

如何衡量态度的可接近性?

回答对事物的评价时的速度。为什么要接近中国夫妇?当客人真的站在面前时,何种为态度最可接近?

其它影响态度——行为一致性的因素——反省——情景压力——态度对象的。

12 如何尽可能地理性?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大多数情况下,偏见是仅仅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态度。

存在于社会解释中的三种可能偏见——基本归因错误——行为者-观察者偏见——自我偏见(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保护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它是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并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自我偏见(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保护偏见):

人们常常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外部因素。

戴夫·巴里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我们也相信我们在多数主观的和令人向往的特质上强于一般人。

尽可能的了解偏见,及排除偏见,我们才能变得更理性一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