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21 晴 星期一
每周的这一天,一家人出门都会早一点,我和宝爸提前出发了,儿子穿好校服,等待婆婆送她去学校。天气变热加上孕后期,明显感觉有些喘不动气,上课力不从心,只能请假在家待产。
下午放学让孩子写作业也不想写,非要等到吃完饭再写,就怕吃完饭又要磨叽到很晚。也巧,婆婆做好饭了,只能先吃饭,然后写作业。自从老师让记上写作业的时间,速度有所提高了。
分享一部分阅读内容:
1.
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妈妈与备考中的儿子约定,每晚睡前都要“爱的抱抱”,互道“晚安”。“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
采访中,99%的孩子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而在校园中,爱也一直都在,去年贵州的文科状元林中文在进入高中时本是班上中考分数倒数第二的学生,整个高一混混度日,老师发现从发掘文文的优点开始,耐心开导,才让孩子慢慢恢复了学习兴趣,毕业时,她给老师的信中写道“谢谢您让我发觉自己的才华,我必将以真善美回报社会”。
启示: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
02
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去年的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会我们思考。
采访中,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做个生化实验像是他们眼中的游戏;而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我想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很小的时候老师布置的日记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们就会真的带孩子去做,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而孙萌表示在后来的学习中,她也习惯先在脑海里勾勒出相应的“场景”,这样不仅让解题的“逻辑性”更强,对知识的记忆也比较深刻,这都得益于爸妈从小“有感而发的”教育。
在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方面,理科状元施沁汝的妈妈说道:“四岁多那会儿,她的外号就叫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基本上是有问必答,答不上来也鼓励她自己探索,并没刻意培养,只是单纯地想保护孩子求知的欲望,前段时间她突然跟我说,在她四岁多的时候,她就知道真理是无穷无尽的了”。
启示:我们无法逼孩子学习,却可以培养孩子对思考的兴趣。
03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访中,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状元张恒说:“我爸是个比我更爱学习的人,从记事起,半夜里就经常有人叫爸爸回单位处理电气故障,他总是‘手到病除’,我读大学时,爸爸作为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同学,顶着颈椎病还每天学习,通过了中级绘图员的考试,爸爸用他的实际行动教给我:知识无尽头,活到老,学到老。”
启示:对孩子,说点什么,不如去做点什么。
04
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
除了是非道德问题,家长们对孩子其他一切选择都基本为尊重为主:
“高考前半个月,我还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剧《心术》”;
“备考以来,孩子回家,我们从不过问成绩,只问近来状态可好,想吃什么”;
“从上初中开始,只要有同学约洋洋出去玩,我从不反对,反而会在玩耍结束后去接女儿,再把女儿的小伙伴一一送回家”……
比起分数,爸妈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启示:也许这些状元们最终不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习惯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用:譬如独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验的是孩子的脑,其实更是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