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是最清晰的记忆,也是最珍贵的痕迹。老屋、老树、老器物,深深刻画在记忆深处,处处浸染着你的思维,陈旧,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和美学张力。
时光变幻,科技和现代经济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人,忙碌、鲜亮、五颜六色的环境中,老的东西,却弥发珍贵。
彭营,一个小村庄,一个可以承载很多记忆的小村庄。列一二元素,感受时光,唤起回忆。
【村落】:在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有一个自然行政村叫彭营村。村庄对于每个在此生长的人,都有不同的记忆,比如村中央的水坑,村西头的学校、等等,这些记忆里的画面,都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改变,村中央们水坑变小了,水也干枯了。村头的学校也因收不到学生而停办了。据说这个学校兴盛的时候有高中的。
现在的村庄,也只有春节和夏秋收季才会热闹起来,年青人都到外地做生意,上班打工去了,平时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村庄有三条横街,三条纵街,农村的街道没有名字,但大家嘴里说的前街、后街、当街,老人孩子都知道是哪道街。村里人碰面问一句“吃了吗”,“弄啥去来”,回一句“吃了”,“去南边了”或“去西边了”大家都明白南边、西边是哪。
二队住的基本上都姓彭,也有几户姓鲁的。大家在一起也时常开玩笑,但都不过份,偶尔有免辈的和长辈的开玩笑,长辈的也就骂声“妈拉B”,免辈的也会呲着牙笑笑。大家都不会放在心上。
记得小时候,哪家中午改善生活,或是来了客人,包饺子,杀鸡,总是会先盛满满一碗隔墙递给邻家,邻家一般都先客气一下,然后拿过碗把递过来的饺子或鸡肉扣到自家碗里,再把邻居家的碗还回去。那时邻里之间借把盐,借几根火柴是不用还的,大家也都乐得借。
我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农村照明靠的是煤油灯,晚上吃过饭也没有娱乐项目,赶上有哪村放电影,三五里村的年青人都跑着去看。偶尔也会有说打鼓书,那是老年人的最爱。即使是寒冬腊月,老人们也不怕冷围着说书人坐一圈,听的那叫一个仔细。其间如果有谁家的小孩子吵闹,马上会迎来一句骂声“小孩子去一边玩去,白搁这玩”。晚上最多的节目还是去哪个比较谈得来人家去“喷扩”,也不管人家家人烦不烦困不困,坐哪一直说。我们那村管这种人叫“屁股沉”,“熬干灯”。
那时的小孩子没有游戏机,就自创些游戏项目来玩,男孩子制造的火柴枪,用自行车链子和铁条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就可以做成一把有点威力的枪,火柴当成子弹,有的也可以用废子弹壳做成可以装炮药的重火力枪。这种就有点杀伤力了,是不可以对着人打的。女孩子玩拾籽,匀窑,跳绳,跳绳是用红薯秧做的,跳断了就去地里再去找一根来。那时的小孩经常在室外晒太阳不会缺钙,也很少有近视眼,在学校里除了有个别老师戴眼镜,绝对看不到学生戴近视镜。
最怀念儿时的春节,从入腊月就开始天天数日子,过一天数一天,就盼着过年能吃好面馍、饺子、鱼、肉。不像现在只要你愿意,每天都能吃到鸡鸭鱼肉。那时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吃到。一般农户都是从过了腊八节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过了腊八节街上也开始热闹起来,卖鞭炮的和卖蜡烛的就开始挨家挨户的送了,有钱的就|随手把钱给接了,没钱的就欠着,一般年三十前都会主动送去的,毕竟过新年里谁也不想欠着钱过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是要祭灶的。祭灶也是有讲究的,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当然王八和鳖是不会祭灶的,这只是民间的顺口溜。家里有在乡里或县里上班的,都是二十三祭灶,一般老百姓在二十四祭灶。所谓祭灶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王爷要上天面见玉帝,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所以每张灶爷像上都印有,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人们为了灶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言好事,就会买来麻糖作贡品,麻糖很甜很粘,灶王爷吃了甜甜的麻糖,他在玉皇大帝那就只能说好话不能说这家的坏话了。
我那时就想一个问题,全世界那么多灶爷同时去给玉皇大帝回报事情,玉皇大帝忙的过来吗。送走了灶爷,还要再去街上买回一张灶爷像,买灶爷像时也是有讲究的,虽然要花钱也不能说买,要说请灶爷像。
过了二十三,接下来就要开始和面蒸馍,磨豆腐。一般家庭都要蒸很多馍,馍里面也不能空着,要包上枣,民谚有云:二十六蒸馒头,以前过年每家都要蒸很多馍,需要用两三层的笼屉和配套的锅盖,但一个村子也就几套笼屉,需要轮换用,而且一家蒸馍几家帮忙,这样蒸馍的日子不再集中于一天,大概从腊月二十六前后就开始了。过年蒸馍是不能随便说闲话的,比如“这面怎么不长啊”、“馍好吃不好吃”,人们认为不吉利的话会影响馍的口感和形状,以及来年的生活。有些家里蒸馍时还在盖锅的簰子上别一根穿着红线的针,说是怕蒸馍时被鬼摸了。因为被“鬼”摸过的馍会缩成一团。难看又难吃。
村里有一户人家,蒸馍那天围拢了一帮小伙子,第一锅馍还没有蒸熟,大家就七嘴八舌的打赌,这馍长的怎么样?等停火掀开锅盖一看,一锅结实的面疙瘩,不但没长,还黑乎乎的,女主人拎起烧火棍把这群孩子轰了出去。
赶上蒸馍,大人们怕孩子说闲话,多半给孩子几毛零钱,打发出去玩,所以过去腊月的乡村,常看到成群成群的小孩子聚在一起放鞭炮,砸钱。
不管玩的多开心,孩子还是惦记着锅里不同往日的圆馍馍,玩一会就回来了,院子里转悠着等第一锅馍熟。馍蒸熟了,要先端一馍筐子去敬神:“各位全神过年里蒸里馍恁先吃吧”然后才去让小孩子们去吃。为过年准备的东西,不但是馍,还有炸的油条,煮的肉都要先拿到堂屋里让各位全神先吃过后才让孩子们去吃。当然了因为这些食材都是厨房里做的,老灶爷也就相当然的“守着吃”了。
农村人过年杀猪的不大多,豆腐是要磨一个的,那时本村有个叫黑毛的会磨豆腐,平时磨来卖,到了年关就给本村的加工豆腐。关于这个黑毛卖豆腐还有个搞笑的段子“有一天,黑毛挑着豆腐担子在街上叫卖,人有三急,想去小便,就去附近一户家里解决,可能是担心他的豆腐挑子,完事后手都没洗就匆匆忙忙的跑出来继续叫卖,刚好被前来买豆腐的人看见,就问黑毛,尿泡洗手了吗?黑毛说,我尿泡不用手,我用豆腐刀子挑着里”。虽然黑毛卖豆腐不太讲究,但因为他做的豆腐口味还可以,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去他家加工。豆腐磨好后,留出一部分吃,剩下的用灰培起来,可以吃很长时间,直到现在那种味道时常想起。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早饭都会熬稀饭,因为粘门画要用面稀饭才粘的牢,也就是贴门神,贴完门神了就不能把东西往外借了,也不能去别家借东西了。吃过午饭女人在家包饺子,做菜。男人要去坟地里烧纸请先人回家过年。这时就鞭炮的声音就会此起彼伏,一直廷续到晚上。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家里有老年人的,全家要给老人辞岁,听老人讲一些过去的事情。
年初一那天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天小孩子犯了错家长也不会吵的,还有长辈要给小辈发压岁钱的。那时不像现在有电视电脑除夕晚上可以看春晚,三十晚上要早早的去睡,初一要起五更,说是五更可能也就是凌晨四点左右,起来先放开门炮,然后由家长去烧火,锅里都是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烧火加热一下就可以吃了。初一那天是不可以动刀的。锅烧好了,全家人都起床了,要洗脸,但不能刷牙,洗脸水也不能波到外面去,一家人就一盆水你洗完我洗。接着就开始烧纸烧香。烧纸是要放鞭炮的,这时候小孩子就坐不住了,拿起电灯就往外跑,听到哪家炮响就赶紧跑过去,就为了拾那些落地没响的炮仗。吃过年夜饭,晚辈要去给叔叔大爷拜年去,那时农村人不像现在城里人这么客气,见面问句新年好,那时见面会问一句,“起的怪早”那边回一句“早,你也起的怪早”然后就然后了。
天不亮,小的跟着老的,大的带着小的,整村家族的前辈们按辈分,开始拜年,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A:大娘,给您拜个年!
B:咦,是恁几个来了,恁几个咋起来阵早。
A: 哎大娘您上屋俺几个给你磕个头。
B: 磕啥也,不兴这个啦,早都不磕头咧,不磕啦,来了就算了,来了我就高兴!
A:大娘,您身体还扎实吧。
B:扎实,扎实!
A:俺大爷身体也扎实吧!
B:扎实扎实都扎实!恁大恁娘也都扎实吧?
A:扎实!
B: 你跟前的俺那孙子孙女都长好高了吧?
A:是哩,都长高了。
B:咦!你看看,我光记着说话了,忘了叫恁几个上屋了,上屋,上屋,我给恁几个拿糖,拿瓜子儿
A:大娘,白拿白拿啦!
大娘,你看西头石磙爷那、搭拉大爷那、坷垃奶奶那俺还没去。
B:再坐会儿呗,喝口水,晌午搁这吃饭!
A:不啦,不坐啦,走啦。
B:好好好,恁都慢点哈乖乖,你看看这全都长成大个了。
A:俺还得在去转转,大娘,恁白出来啦,外边冷,白送咧,白出来了~
走啦大娘!
然后就带着这些客套话一家一家去坐或站一会儿。
初一这天是一年中最闲的一天,啥时也不用做,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一天,那时候也没啥玩的,男孩子都去砸钱,女孩子就三五成群的在当街站着说些闲话,有干娘的要去拜干娘。初二早上一般都是外甥去瞧舅,上午去走娘家,然后初三初四就是姨姑家,那时走亲戚不像现在开着车一天跑好几家,全靠步行,后来条件好了骑着自行车带着篮子,篮子里装着油条,果子,都是自家做的。从家里出来时篮子还满满的,到了亲戚家可能剩半篮了,都给颠掉了。甚至篮子颠掉的都有。
过了年,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要等正月十五了,大概从正月初十开始就有打灯笼的,那时的灯笼好多都是手工做的,有四棱的和六棱的,有些人家自己做狮子老虎灯,说是狮子老虎灯,其实看起更像绵羊,街上到处都是打灯笼的,有些大人会故意逗打灯笼的小孩,“你的灯笼里有糖鸡屎”,小孩子会马上把灯笼翻过来去看,灯笼里的蜡烛有于倾斜就会把灯笼给烧着了,这时候就是小孩子在哭,大人却得意的笑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