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我们的生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在进步的,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变好,我们所拥有的也越来越多。但总有人觉得过去的生活更美好,社会发展至今,不光过去生活里的那些简单、宁静、灵性和人际交往全都消逝了、连人的品德也不复存在了。这个世界到底在变好还是变坏?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举证了人类社会无论从财富、发展还是人群智商来看,不平等的现象都在逐渐缓和。同时,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正在逐渐变得廉价,比如照明。这些消费品价格的下跌解放了我们一部分的时间,让我们有时间从事其他的事情,去生产或购买其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了繁荣。并且认为,这就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意义。
但人类历史的发展似乎深陷一个悖论:社会的繁荣并没有让人们越来越幸福。甚至有经济学家说:“嬉皮士一直是正确的。”但作者认为,这些观点的研究样本太小,因此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新的大样本研究和国际社会反复出现的证据都指出:在经济发展和主观幸福感的增长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情况。由于人从狩猎采集时代就继承了“恶性竞争”的本能,尽管收入早已超过显著影响幸福水平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力争变得更富裕,却因此并没有变得更幸福。作者还认为,一百万年来的自然选择塑造了人类的本性:总是野心勃勃地渴望成为极少数最成功的人,而不是知足常乐。欲望才是人的内设“程序”,感恩不是。要想越来越幸福,致富不是唯一途径,甚至也不是最佳途径。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说,社会和政治解放远为有效:生活在允许你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国家,幸福来得更多。鲁特·维恩霍文发现:国家越是个人化,国民越是享受生活。
尽管人们的生活正在逐渐变得美好,但是战争、疾病、腐败和仇恨仍然损害者数百万人的生活;核恐怖主义、海平面上升、大范围流感,兴许还是会给21世纪抹黑。但是正是因为最近几百年里人类实现了那么多进步,人类才需要为世界的不完美承担道德上的责任,让经济继续进化。阻挡变革、创新和发展,人的同情心亦无处施展。尤其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人觉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像是一个陷阱,一场透支未来的金字塔骗局。但作者认为,近年来的信贷繁荣,甚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生活水准提升,都是靠着信贷的逐步膨胀才维持起来的;我们的富裕是靠透支孩子们的未来实现的。但这并没有什么不自然的,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人类模式。只要有人在创新上分配足够的资金,那么,信贷危机就不可能长时间地阻挡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人类生活最终还是会走向进步。
最后,作者还在“新的呼唤”篇揭示了人类日渐膨胀的欲望。杰弗里·米勒说道:人类进化出了显示社会地位和性价值的动力。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消费不仅仅处于物质主义,还成了一种寻求爱情、英雄主义和钦佩的伪宗教。然而,这种对地位的渴求,又鼓励人们涉及重新排列原子、电子或光子的秘方,让他们变成对其他人有用的东西。
讲了这么多,繁荣的源头到底来自于哪里?作者又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描述了人类之间的协作分工生产,进而阐述了人类发展至今的“集体大脑”。并认为,繁荣,或者发展,正日渐等同于从自给自足过渡到相互依存。作者主张,交换、专业分工以及它们带来的创新,最终“创造出了”时间。我们得以依靠着生产越来越少的东西,来消费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