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果果在自己的写作业“办公室”门上贴了一张条子,上书道:“读书人,读书中,请勿打扰!”瞧这架势,是癞蛤蟆打了个大哈欠--巨大的口气。算算也就上了两年的学,是一名三年级的小朋友,就开始自诩为读书人了?我们当然希望她能变成读书人,不过按照她这个年纪,这个认知能力,或许并不理解“读书人”的含义。这几个字,在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里都表示“有学问的人”。估计她还不懂什么是学问,那这几个字她只是单纯的字面上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是:读着书的人,那她确实是“读着书的人”,无可厚非。
那按着果果的理解:一名读着书的人。她的底气又来自哪里呢?我细细想来,好好的盘点。
首先要提名果妈,这个底气大部分是果妈给“购进”的。自打果果小时候,就给她购进各种书籍,对照着小红书,看着各种平台推荐,听着一些专家介绍······那是一套一套的往家运,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幼儿时期购进洞洞书、布装书,到大一点了就购进绘本,科普类书,现在小学了更是肆无忌惮,什么历史,童话,寓言,故事书。在家里已经塞满了整整四大书柜,果妈依旧是意犹未尽,还在继续进行中。
再者,这个底气来自生活环境。用果果的话说:自己是孤独的独生女。从小到大少有玩伴,家里手机和电视又是限时管制品。所以只能借着书本中精彩的故事来寻找慰藉。通常是看完书,再摆弄一下她的布娃娃。自言自语的按着书中桥段玩个过家家,这就是果果小时候的娱乐活动。
最后,这个底气还有一个辅助,就是她爱看书的表哥。表哥爱看书,果大姨也是撒欢了给他购进书籍。果果去大姨家玩时,看到表哥的书,爱不释手。果妈见她喜欢,又有了买书的理由。当然表哥来我们家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此循环往复。果妈和果大姨就像开启了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越买越多。现在,我们两家若是把孩子们的藏书都拿出来,足以和图书馆儿童区书籍相媲美,这个图书馆还会是地级市的级别。
果果对看书是有执着的,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自己喜欢的书,看一眼。叫她吃饭,是要先看完这一篇的。睡觉前,是一定要拿一本,看个小故事的。就算是在马桶上,也会放一本书翻上一两页的······总之平时不在看书就在看书的路上。我们若想叫她来做别的事情,常常是在不断的呼喊声中,才肯放下手里的书来做别的事情。
以前听一个宝妈这样总结过:宝宝一个人在玩的时候,会弄出各种声响,这个很正常的。怕的是他一点声音也没有,安安静静的,那这个时候他一定在闯祸。这个规律在果果身上就不适用了,因为她安静的时候,只会是抱着各种书在看。我们唯一担心的是,看太久对眼睛不好,因此她也早早的带上了眼镜。
那果果看这么多书籍,最喜欢的又是什么书籍呢?那再听我娓娓道来。
孩提(2-3岁幼儿)时,果妈给他安排的是有触感,有声音的启蒙书。有布装,洞洞,立体,中英文等等样式。这类书内容比较简单,印着大大的图片,是一些日常接触的物品。果果那时候不能说是看书,她是在玩书。通常是手和嘴并用,每页都留下她口水的痕迹。据说犹太人为了培养小孩子喜欢读书,会在书上抹蜂蜜,让孩子觉得书本是甜的,进而慢慢喜欢上读书。不知道这个事是真是假,我也没有学着抹过蜂蜜,但看果果“吃”的时候也是津津有味。
再大一点,就进入垂髫(女孩子3-7岁)时期了,她喜欢看习惯养成类、情景教育类的书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套《博恩熊》系列。讲的是:调皮捣蛋的小熊哥哥,天真可爱的小熊妹妹,温柔细心的熊妈吗,还有那个开朗乐观,又有点幽默风趣的熊爸爸的故事。
这套书果果特别有代入感,因为大姨家就是四口之家,有表哥,还有表妹。刚好吻合书中人物的结构,所以她会代入的看书本中的每一个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表哥表妹身上,看的兴致勃勃。也因此她至今都认为小表妹是可爱的,表哥是naughty的(受这个无妄之灾的表哥,辛苦了!)。那个时候,她看这套书喜欢跑到我怀里坐着,边看图片边问剧情。她还不认识许多的字,我则用夸张的姿态给他讲一遍又一遍。她总是不满足的给我递来一本又一本。这个画面很温馨,她也很享受,就是比较费爸爸。大概7本书,费0.5个爸爸。到十本的时候,基本报废一个爸爸。
还有一套习惯养成、情景教育类的书,叫做《淘气小呱》。这套书果妈给果果配套了音频朗读,这可把她高兴坏了,从此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听书”。这套书也成了她的“心头好”。小时候特别喜欢模仿其中一个桥段,就是小呱妈妈叫小呱的时候:“小呱!”,“干嘛?”,“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啦。”然后就是小呱走路时会发出的声响:“吧嗒,吧嗒,吧嗒······”。至此,在我们家有很长一段时间,喊果果干嘛的时候,都会借用这个公式。果果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还会自己给自己的脚步配音:吧嗒,吧嗒,吧嗒!向我们跑来。
还在幼儿园时,果妈不知道哪里淘来一本关于芭蕾舞的绘本,叫做《大脚丫跳芭蕾》。可能是想扩展一下她的知识面,看看女孩子舞蹈起来的美丽,和大脚丫坚持不懈的执着。哪知果果对芭蕾舞产生极大的兴趣,一度认为能穿上漂亮的芭蕾舞蹈服,在台上跳舞是一件莫大的幸事。果妈看她喜欢,果断给她报了芭蕾舞蹈班,同时也买进了一整套的《大脚丫跳芭蕾》。
本来按照这个剧本发展,应该是看着这套故事书,坚持不懈的跳着芭蕾舞,就此诞生了下一个舞蹈家贝琳达(书中主人公的名字)。但天有不测之风云,那几年刚好赶上“闹口罩”,三年时间就在舞蹈教室做基础动作。芭蕾舞蹈机构原计划的上台表演,一次也没有实现,致使果果对芭蕾舞蹈兴致缺缺。她终于发现这里的跳舞和书里说的不一样。她委屈的对我们说:“他要的是在舞台上转圈圈的舞蹈,不是在教室里练习痛痛的舞蹈。”现实给了她一记沉重的耳光,终于让她感受到了什么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对于《大脚丫跳芭蕾》这个故事,果果一直有个疑问:贝琳达的大脚丫,到底是阻碍了她跳芭蕾,还是促成了她跳好芭蕾呢?我也解不开这个谜题,或许是相互成就,化腐朽为神奇。原来这是个身残志坚的故事,平常人真模仿不来。
龆年(7-8岁换牙期)时期,果果开始喜欢上读《神奇校车》、《怪杰佐罗力》、《安吉丽娜》、《顽皮小公主》等等书籍。这个时候看的书就杂了,通常来者不拒,有什么看什么。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草窠里蹦的。拿到手的都想看上一眼,了解个一二。这时也已经不用缠着我,让我给她讲书中内容了。 她的识字量和识字年龄,在同龄人中可谓是“遥遥领先”的。基本已经可以自己通读全文。偶尔也会有几个不认识的字,会问一下我们,也会聊一些书籍故事里拓展开来的话题,往往我只能折服于小孩的脑洞而无言以对。我们在忙时,不能及时回复她。她则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让布娃娃们排排坐,给他们讲自己看到的书里内容。模仿着幼儿园老师上课的架势,一板一眼,有模有样。年龄不大,已经是老人民教师了。
还有一套书不得不提,就是表哥介绍的探案类书籍《屁屁侦探》。原本以为这类书只有男孩子会喜欢,想不到果果一读就喜欢上了。这套书是环绕案件侦查展开,带着读者一步步揭秘谁是凶手,身临其境。还加上迷宫,找不同、猜谜底等元素,引导读者观察现场,推理案件,非常的吸引人。果果妥妥的被拿捏,看这书时,会常常拿来考我关于书中案件的一些题目,让我陪她一起解锁书中的互动游戏。我对这书也满感兴趣,时不时也会捡起来瞅两眼。
《屁屁侦探》的作者是极具有恶趣味的,他设计的主角:屁屁侦探,是一个顶着屁股脑袋的名侦探。而设计的反派,竟是顶着一坨灰黑色大便脑袋的盗贼:怪盗u。他们的下半身则是英伦风,穿西装打领结。这构思,这反差,这角度之刁钻,立意新颖、独领风骚······这正常人的脑袋,谁能想的出来?即使有人有这个想法,我想也不会有这个勇气去实践。因为但凡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就知道大便是污秽的脏东西,怎能端上大雅之堂。可见作者脑子里面的屎尿屁简直是溢出了屏幕。
然而这个故事里的配角们,都是正常设计,它们各个顶着动物脑袋。当屁屁侦探探案时,进入人群,这个画面就诡异起来了。你可以想象一个屁股脑袋和一个大便脑袋,在一群拟人小动物中间各种追逐、侦探、破案。那些拟人小动物们还要配合他们做正常的接受调查、盘问。难道作者就没有考虑过,这些拟人小动物们看到主角团会不会辣眼睛,它们又是怎么强忍住不吐的,真担心它们在问话途中沼气中毒。
《屁屁侦探》还有几句洗脑的经典台词,屁屁侦探在碰到案情的时候会说:“嗯,有可疑的味道”,在跟罪犯决斗的时候会说:“请容我失礼了”,“真相只有一个!”然后就是一个臭屁攻击,发出“噗噗噗——!”的屁股脑袋放气声。很长一段时间,这几句台词成了果果的口头禅。我跟她在家里玩闹的时候也会引用这几句台词。遇到事情就是:“有可疑的味道。”要打败对手就是:“请容我失礼了,噗!!”
批判归批判,日常哄娃用起来“真香”。
读过的书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记录,有趣的事还有不少,不能件件分享。来日方长,下回再来盘点这许多琐碎。果妈所购之书籍,在我的文字间创造点谈资,也算是收回点成本。那些其余的价值,静待果果一一收回。
后记:果妈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写,果果现在都小学三年级了,最近喜欢看《肥志百科》和《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她开始关注历史方面了。我只好老实坦白,上面的这一段已是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再继续写下去,估计就没法看了。所以此章已毕,邀君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