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和家人吃饭聚会。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21世纪的第一个20年即将过去,即将迎来2020新的一年。今天在拜神路上所见所闻所思,想写点东西记录一下。
今年,外公去世,侄子出生,都发生在3月的金牛座月份。生生死死,宇宙之间,就像一场轮回。
今年又是21世纪第一个20年,它即将过去,我们成为过去20年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时代和个人在时间和岁月中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类的共同点。
骤然发现,人类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了更好的关系而奋斗。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便是群居动物,发展至今,人类有了更多的社会关系,因为关系,我们有了比较,有了在乎,有了七情六欲。
以前逢年过节的大家子聚会,邻里街坊寒暄探访随着时代进步开始慢慢消失了,以前最不喜欢探亲但是现在我反倒觉得这些仪式多多少少会让人感觉到血缘或者宗族的人情味。今年年初我在年例的时候,看到村里抬神巡村队伍,因为外来车辆塞车而有可能影响”摆钟“时间,村里人一致的紧张气氛让我忽然间有了远古族群祭祀神明的摸样。
我有时候想,人类如果有一天到了高度文明的时代,万物智能的机器人时代,人类该会多孤独,那时候可能没有了婚姻制度,没有了家庭概念,没有社会族群,每个人追求的是个人意志的实现,都是聪明而又冷漠的个体。如果会变成那样,我反倒更喜欢现在的样子。
如果没有了周遭人的评判,没有了关系的羁绊,你还会在乎脸上的痘痘,一次考试的失利,还会为一个职位的晋升而抓破脑袋吗?
如果说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假设现在是5000年前,而你是一个住在小村子里地18岁年轻人。这时全村大概只有50人左右,老的老,小的小,身上不是伤痕皱纹遍布,就是稚气未脱,很有可能就会让你觉得自己真是好看,因而满是自信。但如果你是活在今日的青少年,觉得自己长相不怎么样的可能性就要高多了。就算同一个学校的人都输你一截,你也不会因此就感觉开心。因为你在心里比较的对象是那些明星,运动员和超级名模,你整天都会在电视,脸书和巨型广告牌上看到他们。
前几天看到Lydia发的一条微博,大意就是关于网红的资源垄断,寒门再难出贵子,普通人不努力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了,文字听着着实让人焦灼。
估计五年前看到这个鸡汤,我还是会被打了满满鸡血,试图连夜加班熬夜追赶,用身体去对抗落下的分秒,希望能跑赢时间。但是发现即使你再拼命,你也不可能永远鸡血满满。今年和朋友围绕一篇文章说的”高薪护城河“理论聊了不少,整场谈话下来,我越来越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无法让人喘息的地方,你只要停下来,就担心会被时代抛弃。我节选一段印象最深的内容:
IT类职业是标准的”青春饭“,因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太快了,需要不停的接受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相比之下,建筑类专业,就属于典型的”越来越吃香“,因为行业发展变化很慢,还有大量的实际经验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沉淀。无论是做建筑设计还是土木工程,这个行业进去后,一堆60,70,80后压在你的头上,十年内不见天日。
当然文章并非绝对化的一边倒言论,关于在互联网行业积累下来的方法论也会是一个绝对的核心竞争优势,但是这个论点也不禁让我回头审视职场经历。做内容的5年真的还是太浮躁了,要说真正有什么很满意的产出,自己还真找不出来。今年上了南周的写作课,南香红老师说到写作者要对某个领域开掘有宽度和广度,也就是对于某个领域的挖掘和钻研能力要足够充分。想想自己还是没有在哪一个领域沉下心来好好钻研,行业太浮躁容不得人慢慢来,给不了时间你做验证,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这个同时,现代媒体一直在鼓吹年轻人要奋斗要前进要爬得更高,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你爬那么高,为了什么?
到底最高点在哪里?尽头在哪里?
根本没有尽头。
记得《海上钢琴师》里面的男猪脚望向准备要着陆的陆地,感叹一句:”All that city.You just couldn’t see the end to it.”
一如古埃及精英分子,现在大多数人医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罢了。举例来说,可能是一栋近郊的独栋透天别墅,有游泳池和大庭院,也可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高楼公寓,有着令人屏息的美景。但很少人会真的去问,究竟为什么我们会开始想建这些金字塔?
现代人身上背负了太多不必需的东西,到处都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例子。
资本靠消费过程获取利润,消费通过商品消耗满足本能欲望。
除了搬家的时候,我们几乎不会感觉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东西。采集者每个月/每个星期都要搬家,甚至有时候每天都要搬,所有家当就背在身上,甚至连驮守都没有,所以他们必须把生活必需品减到最少。因此可以合理推测,他们的心理/宗教和感情生活多半不需要人造物品的协助。
远古的采集者,是最能通晓自然规律的了,没有繁重的工作杂务,食物多样性也能保证营养的均衡。现代文明,可以通过科技来预测未来,但是大量繁重的工作使人劳累,导致心灵麻木。
最初的富裕社会来自采集时代,感觉他们的生活有可能比我们现在的有意思多了。
思考除了金钱外,生活还有什么追寻的意义?
可能无关于外在之物,更多是内心的成长。
曾经有个同事和我说,人生意义是什么?那就是回想过去五年,什么让你最开心,那你就多去做,那就是你的人生意义。
我回想我所有的快乐时光大部分都是朋友和恋人赋予的,有着很多有趣愉悦的回忆。但同时,我会害怕失去这些愉悦的关系,害怕自己不够有趣。当人们享受过快乐之后,就会追寻更高阶的快乐,或者害怕快乐的消失。然后一直纠结在追寻的路上,使人陷入虚妄和执念。
后来我又发现,追寻快乐这种主观感受本身也是一种虚妄,不用刻意追求快乐,而是寻找一种内心平静。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波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预约,但不在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
关于抑郁
年底辞职前去看病发现了自己的躁郁症,其实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子的情绪疾病。整个东亚,像是都在信奉受苦修行和忧患意识,隐忍沉重,无法轻松。
庸人,活着,谁没干过一些不想干的事情。不必为错过的时间,浪费的岁月而悲伤。人类都一样,没人不犯错,都在错误和灾难中成就自我。
也许,一直顺利的人生是无聊的,缺少对生活莫大激情和造物慈悲。
人与人之间难以交流是怕熟知后会导致全面乏味;
人与人相爱是让人在活着的时候就体验死亡。
宇宙无所谓对错,
只要思考对了问题,就会得抑郁。
我拜神中看到祈祷者祈求很用心,是不是用心祈求就可以不用努力了?算姻缘的人,既然想要在一起,还算什么?要是姻缘不和还真就散了?人类总会做着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神明不科学,但为什么要纠结于此,因为人类不是机器人,自然有人的漏洞和缺陷,也正是这些缺陷,让人成为了人。 只要人相信,神就存在。人不相信,神就不在。
最后用李诞《笑场》里面的一句话结个尾:
“师傅,你肯定又说,一元不能复始,万象从未更新,新年也没什么好庆祝的,只是个人定的日子,但我还是祝你新年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