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在历史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时期,如东周之战国,充满了纷争战乱。而对于东汉末年的这三个军阀:刘备、曹操、孙权,文史上向来褒贬不一。根据民间流传和史料成书的小说《三国演义》则是“拥刘贬曹”,对于民众而言,甚至超过了正史《三国志》的影响,改变了民众的意识形态。文化影响民众的意识形态,民众的意识形态又影响政体。
而《三国演义》的成书,则是在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时又被毛宗岗修改过,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应该是强烈的带着明末清初的时代意识印记的!
而“拥刘贬曹”,一看就带有浓烈的孔儒“家天下”“克己复礼”思想!但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文史中则多见怀念歌颂孙权的文辞。如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还有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为何歌颂怀念孙权,其实隐含着一个千古民意心结,雄主《孙权》治下,民众安居乐业,少战乱!
东吴孙权,同为东汉末年后期形成的三个军阀之一,要避开战乱,那是不可能的。但东吴的战争,多是出于防卫自保,并非熊夺什么天下之主而战,因而江东的战争,多是保境安民之需要,是江东民众之需!
而反观曹刘两家,曹操是新的秩序崛起者,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刘备是新的成功者,用儒家“家天下”“皇室正宗”笼络人心,欺骗民意,“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千里迢迢征战,耗费蜀汉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让多数民众置生于战乱之中,蜀汉民众百姓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他们的战争,不是出于民众之需!
在汉献帝被逼让位之前,其实各路军阀并未称帝,东汉表面上还未分裂。而各路军阀互斗和各自为政的原因,正是由于曹操的武霸行为,这样导致了各路军阀的内战和生灵涂炭及东汉国力的耗损,并最终形成了分裂!
可以说曹刘是为争夺军阀集团一己之私的非正义战争,并非对抗东汉朝外部威胁的战争。因为曹刘这两个军阀集团的互相争斗,中原战乱,致使外部敌视势力得已喘息发展装大,为两晋之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而《三国演义》不仅“拥刘贬曹”,还捧出了一个神人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是民众之需么?这儒帅的典范真的是天下之福么?看了《三国演义》,少年英雄周逾被贬损成“狗肚鸡肠”的宵小,读了苏轼的《赤壁怀古》,始知周朗之英武!
一般当权者,多伴都有自己的权力野心,但在自己权力野心和治下的民众利益之间该如何取舍平衡,这最能折射出当权者的人格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