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开始阅读《萌芽》,与好友一起比赛阅读《红楼梦》,从此,文字梦在心里一发不可收拾,泛滥开去。
那时候,对于文字的感知,是凝练、干净、意象明晰,读起来酣畅淋漓、引发想象,认为这就是好文笔。所以也一度模仿青春期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对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和席慕容的诗选爱不释手。深夜里常常在被窝里,在手电筒的光照下,随着缱绻恣意的文字,思绪飘得很远,夜里安静的星夜,也成为青春期里青灯常伴的背景。
尝试写了很多字,从开始的堆砌意象辞藻,到有感而发的情绪喷薄,到欣赏举重若轻的平淡真知。看到好的文字,就喜欢,却不知为什么喜欢,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拈到一点酸味,就以为世间的酸浓大抵如此。实则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常常阅读二手文字,可能作者自己都没有讲明白主旨,我却把它奉为珍宝,以步学步,写出来的东西反而变得四不像。
直到偶然在豆瓣友邻的一次推荐中,点开看到高达9.4分的评分的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一头扎入。从前看到如此“功利”的书名,会绕道走开,以为又是作者自己孤芳自赏的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然而,这次却在刚开始,就被被试读中的开篇吸引了:
鲁迅就是个善于运用颜色的大家,他特别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涂绘鲜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在色彩之外,鲁迅对景和物的“形”并没有着笔太多,不过是“单瓣”“磐口”记歌词而已。之所以给人以难以抹灭的印象,设色之妙占据了七八成。他在这一段中使用的全都是饱和度相当高的色彩。雪的纯白晶莹欲花的鲜艳夺目互相映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之前也阅读到过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却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被她提起作为文笔中的颜色描写的范例,竟然从脑海深处将当时阅读时候的感觉调动出来了。原来是这样!可见作者功力,不只是浅尝辄止的举例凑字数,而是将阅读的内容拆掉重组,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整合,得出一个可以适用于普遍受众的结论,引导大家在文学路上,不断提升水平,少走很多弯路。
她在书中非常推崇几位大家的作品:鲁迅、张爱玲、汪曾祺、川端康成等等。几乎对于他们的作品熟悉地信手拈来,说到颜色,就提到鲁迅的《雪》《秋夜》、张爱玲的《金锁记》、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胡兰成《禅是一枝花》、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说到“景语化情语”,就提到余光中的《珍珠项链》、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提到“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就提到汪曾祺的《黄油烙饼》、王世襄的《春菰秋蕈总关情》、阿城的《棋王》。诸如此类的文学鉴赏,数不胜数,可见作者阅读的量之大,理解之深,才能这样将不同的作品中的片段截取,触类旁通般归类总结,得出每一章节的写作技巧,然后用她的自成体系和逻辑逐一铺陈,并在鉴赏过程中通过只言片语,娓娓道来自己的见解。比如:
“张爱玲写颜色还有一招绝活,即不知从哪里搜罗来各种名词作为色彩的前缀,这当然是承袭的红楼笔法,不过也有她自己的创造在里头。比如《金锁记》里随意扫扫就有雪青、蟹壳青、竹根青、佛青、藏青等各种青,搜了搜《中国传统色彩名录》,发现并没有什么“竹根青”和“佛青”,大概都是张大小姐发明的。现代人也还在延续着这种发明,比如造了“太空灰”或者“科技灰”等词,不过,失去了无数古典文本层层晕染的美感,这些词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由此牵连出一个大问题——任何现时的写作都与已有的文本存在着呼应,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呼应,可以增加写作的魅力。”
且作者超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总让人有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惊喜感。比如她说:
“文学之永恒价值,就在于不厌其烦地传达最细微的人类经验,令阅读者发出共鸣,且觉知到差异。而求同存异,正式造就和谐社会的关键。那些具有直指人心天赋的敏锐作者们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身无往不在枷锁中的处境,帮助我们清除那些阻碍情感流动的堤坝。””写作,乃至任何一门技艺,高手的巅峰对决比拼的一定是内力,也就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丰富度和情感的强度。”
这样的况味的总结,应该能让你体会到一种深以为然,无从表达的共鸣吧。
她对文字的敏感化作恰到好处的比喻,正如她所说: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
“当你阅读了足够多的优秀文字,你将会发现心灵鸡汤文字令人失笑,因为它罔顾真实,一味煽情;你也会觉得那一套红领巾变色发引人反胃,它正如居民从冷库中领到的十年前的猪肉,尽管盖着醒目的”合格“蓝戳,却早就走了味失了营养。”“在孔雀中,李樯将匮乏的年代里人如被瓮罩着的笋一样在暗无天日中扭曲生长的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节奏就像昆曲,一板三眼,有轻有重,长短相间,缓急相成。”
诸如此类,让人回味的语言甚多,看完总会回去咂摸好久。
本书分为三块内容:
内容篇——在文学世界里看见10万种活色生香
技能篇——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拓展篇——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
其中内容篇里,从颜色、花事、美食、萌物、童真、容貌、男色、情色、云雨九个方面来分析鉴赏。其中特别推荐的几位大师的作品都在文末进行了标记,在我们对于文章中的片段觉得意犹未尽的时候,还可以把原文拿来再翻阅翻阅,再次回味的时候,带着作者的指导,会有一种野外寻趣的拨开云雾之感,并深感原来我们走马观花一般的阅读,剩下的就只是一片空白,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趣,如果没有人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可能我们终究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沾沾自喜罢!
技能篇中提出了很多可用、可模仿的建议。从标点到造句到比喻到通灵......最后到文章收尾,都给出了恳切专业的建议,并将古代、当代、现代的作品进行对比,有褒有贬,有血有肉,态度诚恳、言辞精准,简直让我们这些随手随心写作的写手看起来无地自容。“创造力要靠具体的词与句来承载,每一词都讲究快慢戒律,句与句之间还有彼此的应和反复。”——作为本章开篇,将写作的字句之间的精髓点出,并在之后逐一进行分解讲述,引用古往今来的大师们成功的或者非成功的词句,只是为了告诉我们,哪些坑是可以不用跳,哪些笔力是一定要到位的。
拓展篇中就是将已经收获自己风格想要有所创造的作者们,告诉大家,每一种经历都将成为你写作的素材,不要抱怨生活,认真记录,为写作提供每一种可能。当你喝了点小酒微醺时,谈了场恋爱沉沦时,道了声珍重黯然刻,那些字句就会纷至沓来,满天星斗一般装饰你的世界。
最后,作者写出了写作的目的: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我们需要写出“四有”的文章: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有趣”是硬通货。受欢迎的文章几乎都具备幽默诙谐、促狭、逗贫损的文字特点。要让读者感到痛快,无论是文字还是情绪都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搔到了痒处,碰到了G点,读者的情绪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有用”是指具有实用性价值,能够传授技能。凡有助于人适应社会分工、提高就业能力,或是有助于衣食住行、生养孩子的文章,都是阅读量大的好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干货”文章。
“有料”就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细节。人们评判作家时,常会说:这个作家“有生活”或者“没有生活”。有生活就是有料,有细节。哪怕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十分高超的作者,只要不在其位、不临其境,就无法编造出那些独特细节。
“有力”分两方面:一是感情的力度,二是审美的力度。
文字可以感动人心,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感情的力度”。
请记住,人们总是喜欢看情感充沛、酣畅淋漓的文章,平淡的东西不招人待见。你说“无印良品”的东西淡,但它其实是淡到了歇斯底里才引起注意、引发追捧的。这跟大家喜欢看竞技体育是一个道理。人类和其它物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始终在追求极致,追求超越。看百米跑是看人的肉体能够达到什么速度极限,看文章则是想看人的精神和情感能达到什么力量极限。
“审美的力度”是“四有”里最技术派的一部分,或者说最体现手艺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在有趣、有用、有料以及情感的力度上扭正了认识,再写文章会很明显地比先前好。但是,文章审美力度的提升、手艺的精进,必须是功夫换来的,急躁不得。就像画画弹琴一样,是画架前、琴弦上一笔笔、一丝丝练出来的。
写作最可以教的正是“审美的力度”这一部分。要提升文字美感,依靠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文阅读方面,古代的诗歌、文言,现代的鲁迅、张爱玲、沈从文,以及台湾一系的经典作家白先勇、简媜,大陆当代作家汪曾祺、阿城等等,都是文笔好的典范。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作结:“写作和任何一种工作、一门技艺没什么不同,它只是我们积极入世的一种工具、一份依凭。写,还是不写,从此不该再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