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2月22日,20:00-21:30,1小时30分钟;
阅读书本:《透过佛法看世界》,作者:希阿荣博堪布;中信出版社;P224-P321;
阅读目标:什么是佛法?如何安乐?
阅读方法:阅读+思考
阅读笔记:
违缘
一件事是修行的违缘还是助缘,我们若没有神通和足够的智慧,真的很难判断。
比如,罹患疾病,事业或家庭发生重大的变故,会让一些人愤懑、消沉,对别人苛责,对世俗的欲求更执着,也会让一些人沉静、反思,对生活更旷达,并生起出离心追求解脱。
关于生命的幸福和快乐
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来好事不坚牢。说快乐,是在过程中;说苦,是结果。站的高度不同,所见远近不同而已。
如果只有一杯水
善良是没有伤害之心
慈悲心的训练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解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
慈悲心,具体可以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悲心的训练,使我们的内心宽阔、柔软、坚强,这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柔和是一种力量
不惹众生起烦恼,不是要你无原则的迁就,其实你就算百般迎合,众生也还是可能起烦恼,所以关键是你的动机,不存心捣乱,伤害就好了。
很多时候,你若柔和而坚定,对方反而会有所忌惮。
自己先安静下来
作为初学者,最重要的就是自己静下来,精进闻思修行。
第四辑,依止上师与闻思修
功德之源
在金刚乘的修行中,上师至为关键,是因为金刚乘的入门、修学及成就都直接依靠依靠上师的加持。
进入密乘之门后,修学密法也唯一依靠上师的讲解引导。同样的文字、同样的名词,在密法中确有专门的所指;另外为了防止盗法,一些法本的顺序被故意打乱,真正有传承的人,才知道正确的顺序。
寻找善知识
金刚上师
上师与弟子
依赖上司和没有主见
瑜伽士
祖谷
汉文中的“活佛”一词藏文称“祖谷”,是转世修行者的意思。
次第而行
修行有大概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离心,即厌倦轮回、希求解脱之心。
第二步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超脱,而是希望一切众生安稳快乐,永断烦恼,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精进修行。
第三步,是证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摄持下逐步圆满闻慧,思慧、修慧。
闻思修
一般人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能用在闻思修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最好是为修而闻思,把重点放在实修上。
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是实修的次第分明。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上了座怎么想、怎么观,修了几天会有什么验相,等等,法本上都说的清楚。
读书、静坐
阅经
阅读佛经,不要一开始就有畏难心理,觉得佛理深奥,古文难懂。
其实汉译佛经很多都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时常读一读经,慢慢去领会其中的智慧,学着去学欣赏其中的美,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让人安静下来的过程。
行持善法
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通过闻思经律论获得正确的见解后,要有实际的修持,戒、定、慧,才能把见解化为个人的真实经验,对法界本性的认识才能超越相似的理解和安住。
嗔恨贪执生起时
能够意识到嗔心、贪心生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
当贪嗔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执、嗔恨,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
正念法门
正知正念的训练,使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被烦恼所转。
观生如生、观受如受、关心如心、观法如法。如实地关照身体、感受、心念以及一切事物、现象,不经由概念解释、不预设结论,只是纯然、如实的观察、体验,那能看见真相,放下执取。这是四念处最初的含义。
理解是一回事,观修又是一回事。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太容易把知识当成经验了。
密法的智慧善巧,一般人看不懂。观万事万物为清净庄严的坛城,不仅因为那是更接近究竟实相的,在《大幻化网》等密续中,有诸多关于这一点的教证、理证。
“心”的范畴比“受”广,包括受、想、行、识,简单说就是观念、概念、思想、各种各样的念头。
受、想、行、识皆是刹那不住、生而即灭的,如同流水和灯焰一般,看似持续不间断,实际上每一刹那都不同。
当心里肯定“自己确实是如此”而生起定解时,在不忘失的状态中尽量安住。
止观
在身姿端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内心安静,如果平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散乱中,打坐时恐怕很难坐得住。
上座先调整身姿,然后修习止。
休息寂止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一个固定的物体上,一颗念珠、一粒小石子或者是一个种子。目标越小越好、越简单越好,因为那样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
专注的能力增强之后,可以把目标物换成佛像,佛陀、本尊、菩萨的塑像、画像都可以。慢慢熟悉,最好能达到眼前没有佛像,也能观想出来的程度。
然后再逐渐把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到佛的心间,让意念停留。
呼吸的轻重缓急与心理密切相关。
以调息的方法修寂止,只需把意念轻轻放在呼吸吐纳上,了知即可,不必刻意控制。出息知是出息,入息知是入息,息短知息短,息长着息长,息暖知息暖,息冷知冷,保持觉察和专注,呼吸自然而然就会轻长,杂念也会慢慢减少。
一般的念头可以用来修寂止。念起时知念起,知念起时念即灭,念灭知念灭。这里要紧的是把握这个觉知的力度。不要太重、太刻意,知道就行了。
你知道一个念头升起的当下,那个念头就灭了,完全不劳你费力去消除。
大家务必警醒,做到这一步仍然是在止的阶段,那个感受远不是证悟空性。
止若没有观,就谈不上证悟。
由止后起观,可以看出正见和明师的重要性。
八关斋戒
诵念经文
专注于自己的修行
放下、出离,人人会说,可出离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当下一念,不求赞叹,不去讥毁,不求荣耀、不惧卑微,不求得、不惧失,不求乐,不惧苦。这这才有点修行的样子。
闭关
你愿意放弃吗?
放弃,积累
佛教所说的“积累”,比如积累资粮、积累功德,落实到修行中,实际做的是放弃。
佛法中有时讲放弃,有时讲积累,实际是一个意思。
第五辑,死生事大
修行者的死亡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回避死亡的话题只会让自己在生命的漩流中更加被动。
佛法教人以务实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那么就正视它,这是最明智也是最节省精力的做法。
生死无憾
简单的临终引导
死生与共
一些人多年走不出亲人亡故的阴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内心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对亡者的临终关怀和对生者的心理救助,在许多地方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社会心灵共建的重要部分。
如果失去亲人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在独自承受苦难有很多人愿意帮助、愿意分担,他内心的压力、孤独和怨恨就会慢慢的释放掉。
亡者如生,生者无憾。
带上我的祝福去他生来世
净业之因
心的保护者
念佛的时候发现自己杂念纷飞,是因为此时你的心比平时安静,所以才会觉察到杂念纷飞。就好像一瓶水,静置一段时间后,里面的泥沙杂质,才会看得更清楚。
初学者往往以为凡事都有窍门,总想找个机巧的法子,其实最大的机巧就是坚持,串习。
一件事,做10遍不成功,就做100遍,100遍不成功,就做1000遍,反复坚持做下去,熟能生巧。
花开见佛
以火烧木,木尽火灭
横出三界
自有缚无法解他缚
学佛不是纯粹的搞学问,就算佛学知识丰富知道去除烦恼的整套方法,但自己若没有实践、亲证,是很难指导帮助别人的。
空与净土
佛陀因材施教,有的众生更容易对讲解空性的法门生起欢喜信心,佛陀便教他们“诸法空相”的道理,从“空”悟入实相;
有的众生更容易对净土法门升起欢喜信心,佛陀见便教他们念佛求生净土。
以楔出楔
其实,“无常、苦,无我、不净也好,“常、乐、我、净”也好,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执着。
念佛圆通
第六辑,护生
第七辑,空性
空性
平常如一张木桌,也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
任何一方都或远或近的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
空性不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该离开过我们,但空性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是佛法中独有的,也是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逐步显发出来的。
墙、鹰、风幡
大千世界
梦和醒
无论是梦是醒,现象生起都靠因缘和合,梦中的飞翔,穿墙等,也是在合适的因缘具足时才有的现象。
佛的三身
如果没有分别心
空性和虚妄
看到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因缘和合的显现,而千头万绪的因缘之所以这般显现,是业力和习气决定的。
二、不二、无生
无欺的痛苦也是虚妄的
放下执著和发大愿
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执着”有时候是指坚持不懈、决心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执着”。
在佛教中,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称为“精进”。
见解和行为
可以选择其他法门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普贤行愿品》
整书阅读感想:
作者开篇引入了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中的语句,“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
这几句话,我反复读了很多遍,深深地感到希阿荣博堪布广大的慈悲心!在他的指引下,我对本书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1、佛法指导我们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在这之前,我便感觉到经常读一些智慧(哲学、心灵)类的书籍,会令我感到很快乐!实际上,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我读这一类书感到快乐?直到看到希阿荣博堪布的这本《透过佛法看世界》,我才真正懂得了原因,原来,宽广的视角即称为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扩大心的容量,从而得到快乐、安定。
2、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从前,我即便不信奉佛教,但是我很喜欢佛学中的一句话: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对于这一点,我通过阅读更清晰了。任何的人、事的出现都是有因果的,缘聚缘散都是常态,唯有珍惜现在,珍惜所有的,才能获得更多的缘。
3、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太多的欲求,若得不到,将徒增烦恼。有,又如何?就好比,我想吃甜食,于是,在下班路上买了好多,回家,只吃一口,便不想再吃了。所以,是真的要这么多吗?
4、对小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他以后不管走到哪儿,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吗?没有,我们中大部分人都没有。所以,在忙忙碌碌中,当面对大的挫折、压力时,我们很不快乐!既知快乐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呢?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便是野地里一株小草,上天都会让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对于孩子,我们应该这样担心吗?我们所要做的,也许只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以及以身作则地作好身教与家教。
5、诸法互为缘起,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世间万物是一体的,我的行为,会影响别人,反过来又通过某种形式作用于我的身上。不要单一地看待某件事,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善待他人,多把笑容送给别人吧,你会得到福报的。
6、人们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态度。对于无常,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因为无常就是生活。对于人世间的无常,我们总是很害怕,总是觉得无常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可是,事实上,无常就是生活,无处不在,无常是常态,常才是非常态。既然如此,接受它吧,过好当下每一天。
7、简单生活。你心里越是焦躁,说明你执着越多。这几年,次第遇到了父亲的离去、孩子的教育、自己的健康等问题,我感到非常地焦躁,心中的执着越来越多,难以放下。去年开始,我重新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什么?于是,我决定过极简的生活。事实证明,极简的生活令我感到非常轻松、快乐。
8、此乃苦汝当知,佛经上把痛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三大类。变苦,是以前一直未曾意识到的,细想想,是很有道理的。所有非常快乐的事、人,处理不好也会变成苦。如何令痛苦不再痛苦?你得知道,此乃苦!当你知道这是苦,这是常态,也就不觉得那么苦了。
9、柔和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到现在我还没学会。要继续修炼。
10、正念的训练,如实地关照身体、感受、心念以及一切事物、现象,使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被烦恼所转。之前曾了解一点正念的力量,因此,每当我情绪非常波动的时候,我就会用正念的呼吸,来平缓自己的情绪,非常有效!可见,佛祖,诚不我欺。
夜深了,今天是上元节,有堪布的佛学解读相伴,幸也!感恩!!!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70-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70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