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2月21日,19:30-22:00,2小时30分钟;
阅读书本:《透过佛法看世界》,作者:希阿荣博堪布;中信出版社;P52-P223;
阅读目标:什么是佛法?如何安乐?
阅读方法:阅读+思考
阅读笔记:
第二辑,个人修行与社会生活
尽在缘起中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
诸法互为缘起,这个佛教最基本的原理在思考我与外界的关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等方面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可武断、简单化、孤立地看问题。
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个人与时代
自律
如果全凭自己的情绪和成见,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与自己的价值观不一致的,就认为是恶,应该予以制止,这是不合理的。
自律“律”的正是这种’一切以我为标准”的心态。
从我做起
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自己、从细微处着手,现在就开始反省和改变,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
在推动建立制度的同时,我们不要放弃个人层面的帮助、改变。很多极端的行为在爆发前,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去改变它的缘起,这些机会在你我手里。
唯有善能制恶
唯有善能对治恶,正如唯有光明能驱散黑暗。
当学佛成为时尚
学佛,不仅能让你更喜悦,更有智慧的生活;佛法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间的一面:内心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无尽循环的游戏,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
戒律,常被误解为束缚,其实不然。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从而避免给自他带来伤害、痛苦。
对大多数人而言,讲到戒律,涉及的主要是居士戒。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淫妄酒。
有了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会逐渐调达,这时才有定的可能,定指不为所动,这实在是现代社会的人很需要的一种素质。
学佛的基础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
佛法修行的基础是什么呢?是贤善的人格。更简单一点说,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会存心去伤害,面对困境,不会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
人们对于无常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对自己喜欢的人物状态,希望恒常不变,自己不满意的,希望尽快改变。
然而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幕幕因缘的聚散,生老病死,变化的相似相续。
人们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态度,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让人持续处于焦虑中。
对于无常,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因为无常就是生活。
年轻的会衰老,相聚的会离散,拥有的会失去,登高会跌重,亲的会疏远,爱会成怨恨。就是这样,不是只有你在经历这一切,所有人都在面对无常。抗拒或挽留,终归于徒劳。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不再那样强烈地感到孤独和委屈。这对于缓解焦虑、愤怒、嫉恨等情绪会很有帮助。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的取舍因果,因果是现象自然的规律。
他自调心,何关汝事?
看似普通的生活
自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宗在印度递传28代,祖师多为三藏大师,经、律、论无所不通,戒、定、慧,更是堪为人天师表。
吃肉,吃素
都修行去了,社会怎么办?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在一个只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养的环境里,人们恐怕很难获得持久的安乐。
你不能仅仅以物质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最大。
出家与在家
出家,出的是什么家?“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心的牵绊、滞着所在,“出家”便是出离执着。
佛教修行最为基础的是出离心。真修行,是需要放弃一些东西的,比如对金钱、名声、地位、感情等等的追求。这些干扰,在家有,出家也有,关键看你能不能舍离。
是逃避责任吗?
社会昌明的标志之一是包容,允许人们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和体现生命的价值。
与家人的矛盾
家庭成员之间缺少较为亲密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交流,是很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
内心自由、安乐,才能真正的消除贫穷感、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这是再多的金钱和财富也做不到的。
我理解的爱,是希望对方快乐并拥有快乐的因,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并远离痛苦的因。
工作与持戒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好好持戒的话,即使没能显发智慧,证悟空性,至少可以保证远离恶业,积植德行。
戒不是约束,而是保护,使我们免受恶业和烦恼的侵害,所以在自己力所能力所及范围内尽量按照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简单生活
现在,尤其是城市里的人生活节奏太乱,追求的东西太多,饮食、睡眠没有节制,人心浮躁。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应该尽量让生活简单一点。
生活富裕后,人们应该学会平衡,否则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会很快被困惑取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方便会让人更加疲惫不堪。
改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
心里的牵挂多,便难以平静。
牵挂些什么?总不出财、色、名、食、睡。这五样是世人最大的执着所在。判断自己对一样东西的执着程度,简单的办法是看它会令自己有多焦虑不安。你心里越是焦躁,说明你执着越多。
回归内心的宁静,须从淡化内心的执着入手。
第三辑,因果苦乐
前世和今生的关系,就像昨天和今天,不管你记不记得,今天的经历都是昨天的延续。
前世和昨天
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聚有散,相续循环,就是轮回,可见一般人的生活,见闻觉知,起心动念,可不都在轮回中嘛。
以前人们认为很多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后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记录、存储海量数据成为可能,人们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行为被记录下来,仅仅是这很小的一部分言行的记录和分析,已经足以让人看到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关联和延续。
上一世的价值
跨越时空的因果
不是同样的水,也不是别的河
箭头指向未来的自己
菩萨保佑
佛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慈悲的,可是能否感应到佛的护佑,取决于我们自己。就像无线电波一直都在,而你需要打开,并调对频道才能接收到信号。
好人为何遭殃?
在人们的概念中,“好人”的定义是很模糊的。仔细观察,我们很难找到绝对的“好人”或者绝对的“恶人”,只有善行和恶行。而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善行、恶行也有不同的定义。
戒后
此乃苦汝当知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如果你想摆脱痛苦,首先要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三大类。
所谓苦苦即是粗大明显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变苦,只是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终将变成遗憾或痛苦。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其实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不圆满和不稳定。
具体到人间的痛苦又分为8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苦从何来
痛苦源于无明。
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
就人而言,认为有一个独立、恒一存在的“我”,继而对这个“我”生起执着,然后对“我的”生起执着。就事物而言,认为有独立、绝对、固有存在的事物。这样的见解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与人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反,世间万象皆因缘起,随条件的聚合、变化而生成、变化、坏失,无可执持。
阅读感想:
日记没有全部记完,明天一起补上。可能是第一次学习佛学,想了解的东西很多。但最主要还是想知道与自己内心有关的内容,对于广大的佛法,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进一步学习。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关于如何修持佛法看得比较粗略,而对于如何用佛法解读世间苦恼,如何调整心态方面有所侧重。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70-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70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