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2月20日,21:20-23:00,1小时40分钟;
阅读书本:《透过佛法看世界》,作者:希阿荣博堪布;中信出版社;P1-P51;
阅读目标:什么是佛法?如何安乐?
阅读方法:阅读+思考
阅读笔记:
第一辑,透过佛法看世界
在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学佛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
自净其意,不著有无。以此清净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据我的理解是佛教最为根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同源
广博完整的佛法体系,尤其是密法,扎根雪域,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佛法分为两大系:声缘乘和菩萨乘。
声缘乘行者,主要致力于个人痛苦烦恼的解脱;
菩萨乘的行者,则从一开始,就发愿为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努力修行、圆满觉悟。
藏传佛教的理论和实修体系涵盖显中,密宗两部分。
修学密法最好要有显宗的基础,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和修持都达到较为稳固的程度后,再开始修学密宗,才会迅速见到成效。
闻思修当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
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如何立己。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也就是根本的动机),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人活着
活着,是因为关爱和求知。
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而心,那就是智慧了。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
姻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
福报现前时,要懂得珍惜。
犹如昨梦
梦里遇到熟人,感觉又熟悉又陌生,即使他又不是他,重温往事,既是又不是,种种经历,悲喜希惧,都与往昔的所行所想,当下的身心活动关联着。
拥有一切又如何?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
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有对自我的执着,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才会有慈悲。
自私的人,眼里只有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安乐和周围的人是有关系的。
怎么获得智慧呢?智慧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你可以从慈悲开始,试着去理解、体谅、帮助,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智慧的方法。
十足的好人
一个人可以不皈依佛门,但是要想今生来世喜乐平安,须信因果,懂得取舍善恶。
美丽的事物
只有习气相近的人,美丑观会大致相同。
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所以有人天乘
龙树菩萨的比喻
进与退
不管你学不学佛,都要讲基本的做人原则,守住了这些原则,再谈进退,再谈学佛。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
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佛法教我们宽容忍让,这是需要一点一滴耐心修养的。有了足够的阅历和修养以后,很多东西你自然能看淡,得一少一,并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你不争。
爱需要智慧善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在帮助他人呢?发心纯正,真心为对方着想,这一点很关键。结果如何则有赖于智慧和善巧。
发心清净能减少伤害
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父母们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教育的态度。
你自己把人生看作一场竞争,时常处于紧张、对抗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中,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到底给你自己带来了多少快乐?又让你真正有多成功呢?如果自己并没有因汲汲于得失胜负而获得更多的幸福,凭什么相信让孩子这么做就能幸福?
讲到教育,其实现在部分孩子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教养,象诚实、关爱、有礼貌、举止得体等等。没有这些做基石,仅仅强调技能、知识、公利心,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生存而无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没有多少能力让自己快乐,也没有什么意识让别人快乐,就算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知道怎样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父母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安稳快乐的人生吗?而安稳快乐更主要是来自一颗坚韧、乐观、包容的心。
家教和父母的身教是儿童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父母想到要为孩子做榜样,并为此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作者认为:我总认为对小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
这样他以后不管走到哪儿,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会说:没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这样的一个人是懂得与己、与人与世界愉快相处的。
生病了
佛法并没有教人生病了不去医院。佛法建议的是大家在医院治疗的同时,端正心态,调整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两相配合,病才容易痊愈。
无限的未知
信,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解和理解。
其实不仅信佛如此,学什么都是这样。不揭开杯盖或者杯子是满的,都装不进水去。抱着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才能学到东西。
唯信能入
信心使痛苦的彻底止息、智慧的圆满显发成为可能。
如果心愿没有达成
生活中哪能总是称心如意,求而不得是常态。
佛法的可贵在于: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的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的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
愿望的达成,就像所有的现象的生起,需要因缘具足。
阅读感想:
除了20年前,曾经背诵过《金刚经》外,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关于佛学的书。一直有点排斥,觉得这是宗教,是蒙昧人心智的。直到今天,我放下成见,抱持着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来学习这本佛学的入门解读。我很高兴,我终于在尝试更多领域的空杯心态。虽然只读了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却完全颠覆了我对佛学的旧成见,很显然,与我的之前的误解相去十万八千里!佛法,原来是一种教人获得智慧的法门!我们人人都在努力去获取,只不过,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追求的与佛法所说的正是同一方向。我不认为自己需要皈依佛教,但是我需要向内寻求安乐的法门,而这,其实不需要我苦苦去发现,它早就存在于佛学的广大精深中,我只需要学习它,将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吸收、练习、运用即可。
接触到这本书,缘起“樊登读书会”的介绍,书也已买了两个多月,但迟迟未翻页,直到前几天看到读书会恒哲分享的希阿荣博堪布的另一本书《次第花开》,觉得书好、分享也很好!于是,今天我终于开始了对佛学的初步探索。所以,按佛法的理念,一切都是因缘聚会。感谢恒哲的启发,感谢一切的因缘聚会!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70-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70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