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mom关注过英国的一起校园霸凌事件,那个受害男孩在自杀之前,从来没有跟爸妈寻求过任何帮助。
我和爸妈讨论这起悲剧的时候,他们很纳闷,为什么那个男孩没有向父母寻求保护。我悠悠地冒出来一句:“我以前从农村转学到城里的时候,也被新学校的老师、同学欺负,我也没告诉你们啊。”爸妈很震惊,“你之前被老师、同学欺负过吗?为什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唉……”我很无奈,“我不告诉你们,是因为从小,你们一直跟学校老师说,‘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不听话的话,您就狠狠批评,实在不行打一顿。’”“后来,有几次我和你们提过对老师的意见,你们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我,说是我的问题。我还怎么说啊?”
爸妈沉默了。我赶紧安慰他们:“都已经过去了,我不也健康长大了。没事没事。”
实际上只有自己知道,并不是一点事都没有,心里的那道痕永远在那里。那个时候的我,真的以为,爸妈第一考虑的不是我,而是别的什么。
2
而孩子对我们的不信任,往往都是经由小事情一点点累积的。
一个月前,我带儿子去北京古生物博物馆玩。三层有个考古模拟游戏机,很受小朋友的欢迎。几个大孩子正玩的起劲,我陪着儿子在后面排队。儿子有些着急,我耐心地跟他解释:“哥哥他们先来的,我们要耐心排队,等哥哥玩完。”
旁边有一个女孩,等的不耐烦了,跟其中一个男孩撒娇:“哥哥,先让我玩、先让我玩。”男孩玩的正高兴呢,再说是和其它男孩一起玩的,就没有答应。那个女孩扭头就走了,找到那个男孩的妈妈哭诉起来(估计是朋友一起过来的)。
那个男孩的妈妈二话不说,一把把小男孩拉过来,劈头盖脸就骂了起来:“你怎么回事!怎么不知道让着妹妹,跟谁关系近、跟谁关系远不知道吗!……”持续骂了很长时间,没给男孩一个解释的机会。最后冲着男孩喊了一句:“一边呆着,不懂事的孩子!”然后就忙着安慰那个女孩了。
那个男孩,默默地走到一边坐下来,一脸的不解和委屈,偷偷地抹着眼泪。
我不明白,那个妈妈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劈头盖脸地就批评他。是碍着朋友间的颜面吗?她应该没有看到,他儿子眼中的委屈和怀疑,也没看到他们母子之间可能已经出现的信任裂缝。
3
虽然,我知道,孩子的世界应该他自己去体验,某些伤害无法避免。但是我想让他知道,我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保护他、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可以信任我,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坚不可摧。为了这份基本信任,我不再是以前的老好人,对谁都“好好好”、礼让三分,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
上个星期天下午,我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在游乐场玩耍。他们在里面疯跑、疯玩,我们在一旁看着。后来,儿子跑到积木区,一个人开心地搭建城堡。正当他一个个费力地收集圆柱形的积木不亦乐乎时,他的小伙伴Martin走过来,上手就抢他手里的积木。
我没有第一时间干涉他们,让他们自己学着去沟通。我看着儿子把手里的几根积木让给Martin,顿时觉得很欣慰。但是Martin不满足,要拿走他手里所有的积木。儿子就开始跟她讲道理:“我已经给你几个了,你不能这样,不能拿走所有的,这是大家一起玩的。”Martin不听、不依不饶的,硬到他怀里抢,抢不到,就哇哇大哭起来。
朋友看到了(之前一直在看手机),一边安慰自家孩子,一边对我儿子说:“宝,你是哥哥,Martin比你小,你应该让着点弟弟。”看着儿子马上露出委屈的表情,我对他们俩说:“宝贝,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再给弟弟几个积木。”“Martin,哥哥已经给你几个积木,你俩现在一样多,一起玩可以吗?”
儿子回答:“我已经给他一些了,我也想玩。”Martin也不接受,哭的更厉害了。我没有勉强儿子把手里的积木让出来。朋友看看我们,摇着头,领着孩子到旁边玩了。估计她认为我不通情理,溺爱自家孩子吧。
为什么我没有要求儿子说:“宝贝,你是哥哥,你应该让着弟弟,把手里的积木给他”。并不是偏袒自家孩子,只是在帮助他“维持正义”。我想让他知道,当他和别人发生冲突、遇到困难时,只要他做的对,妈妈一定会支持他、保护他。无论冲突和问题的对方是谁,哪怕是我的朋友和家人。
这是我和他之前最基本的信任。我不想在他的眼中看到委屈和怀疑。
因为我希望以后,当他离开我的视线,某一天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第一时间想到我,转身寻求我的帮助和保护,不会一个人承受伤心和痛苦。
这篇文章是在网络上面看到的。我自己也深有同感,信任,正是被一点点一点点消磨掉了,从此变得不再相信,哪怕偶尔会再次尝试选择相信,可是还是会失望,几次过后,还有尝试的必要么?没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唯一的依靠。生活,不该是这样!
谨以此文反思自己,警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