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是《善意的距离》的修改稿,我按照第五次作业要求重写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并对全文进行了二次修改。
被不相干的人问及隐私问题时,你是否有爆粗口的冲动?被不怀好意的问题击中痛点时,你是否曾为此黯然神伤?如果你遇到棘手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你是求放过?转移话题?还是奋起反抗?
关注《全美超模大赛》这档真人秀十三年,几乎是一集不落地看了全部内容。一季又一季的节目诞生了无数优秀年轻模特,然而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始终是节目主持人兼制作人泰拉·班克斯,她风趣幽默、自信勇敢,从不为了迎合模特行业的标准把自己瘦成“纸片人”,粉丝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泰妈”。
2016年,42岁的“泰妈”终于在现实生活中当妈了。通过Instagram,泰拉向大家宣布,通过代理孕母的方式,她与交往两年的摄影师男友生下了儿子约克。在此之前,泰拉曾在一档真人秀上谈及她的生育困难以及一直在接受的治疗。节目录制过程中她一度情难自已,说到多年间她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人询问什么时候生小孩、为什么还不生小孩的问题时,泰拉忧伤地恳求道:“生育对有些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请你们不要再问我这个问题了”。那一刻,勇敢的泰拉显得那么脆弱。
类似的场景在我的记忆中发生了不只一次。有时候,我很困惑,为什么会有人对别人的私人问题抱持极大的热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好奇心吗?即便杰出如泰拉,为什么依旧有人觉得她没有做妈妈就不是真的成功?这些问题我并没有系统地思考过,但它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跳出来。
怀孕生子的一年对我来说是个分界线,不仅是因为角色改变和身份转换,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中,我感到我的心被“打开了”,现在的我更愿意理解他人、更能够接纳不同。记得刚怀孕时心中的不甘与落寞,认定人生从此失去了很多选择。原本不想要小孩的我有点心烦,因而每每面对周遭的“亲切关怀”与“生小孩要趁早”的笃定结论,我的心中都是万马奔腾。
幸运的是,这种状态在先生的包容和自我的调适中很快过去,我度过了怀孕初期的焦虑,情绪平稳地做了妈妈,并在育儿的过程中发现人生被重新打开。回想我的转变,正视自己的需求、屏蔽杂音带给我莫大的帮助。如果当初我可以更早地跳脱他人热切的“期许”,不在周遭的言论中沉溺,或许我会更加轻松。
不得不说,过去这一年多的经历让我变成更加“健康”的我,更加强大的我。但是成为这样的我,为人妻为人母是唯一的方式吗?人行于世,成家立业、繁衍后代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手段与经历,不是生命的终极。如果同样是一年时间,有人通过周游世界找到归属,有人透过帮助他人发现价值,这些不同的经历不是同样也在帮助他们塑造自我吗?人人心中都有一座伊甸,如果大家最后都到达了目的地获得了渴望的幸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到那里真有那么重要吗?简单粗暴地说“这和你有关系吗?”
我承认“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有它的客观合理性,也相信对他人的人生饶有兴趣的人们大多怀有一颗善心,但生活的状态终究是个人的选择。是否婚育、是否多重性向、是否有宗教信仰,这些本就不是用优劣与对错来判断的是非题,更重要的是,事件的主人公不需要那么多“善意提醒”。我一直觉得泰拉当时流下的泪水不仅是因为生育困难而痛苦,她更期待的或许是公众能允许她保留空间,保留尊严。
“光鲜的背后不是疲惫不堪就是历尽沧桑”。现实中,每个人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它就像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被深深埋藏在人们看不见的皮层之下。如果所有人都能停止在他人生命中获取参与感的猎奇行为,相互体谅,这个世界应该会少了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