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念一世界,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1.为什么要清理掉那些没意义的概念?
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人最大的财富不是时间不是金钱,而是自己独有的注意力。
我们也一直在重复,要善于主动给自己洗脑,用那些正确的好的有效的观念洗脑,让自己坚定做事的信心,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够促进成长的领域。
但如果仅仅这么做,显然是不够的,显然不足以让自己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成为那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人,因为有些不好的甚至错误的观念不解决,就会在大脑深处,在骨子里不断影响你,“休息一下吧,何必这么辛苦,等一等放一放吧,这个太难了”。
如果仅仅有这些拖油瓶,有这些不断拖后腿的观念也还好,必定我们有强烈的成长愿望,我们有强大的自制力,我们都是自律的人,但不要忘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够完全做主。
尽管人们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不想受到任何人的约束,但思想很丰满现实确实很骨感。
我们的身体住着的,不仅仅是极度渴望成长的那个理智脑,很多时候真正占据主导权,真正发号施令的并不是理智脑,而是特别善于节省能量,能偷懒则坚决不出一分力气的本能脑,是特别喜欢特别善于及时行乐的情绪脑。
相对来说,理智脑才是那个弱势群体,很多时候不得不听大哥的教诲。
那是否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呢?
还真有。
每日洗脑的过程中,主动把那些没用的甚至带有很大副作用的观念清除掉。
比如“坚持“和“努力”,看起来似乎对我们的成长大业极为有用,但正是它们的存在,反而让大哥本能脑和二哥情绪脑有了充足借口让他们发飙,这种情形令小弟理智脑很被动很难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时候才需要用到坚持和努力这两个概念?
所谓努力,就是尽量用尽自己的力气去做事情。
那么,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拼尽全力呢?通常是难度很大,在自己的能力边界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所以才要拼搏,才要拼尽全力,否则干不成啊。
但对于一件需要拼尽全力才能做,并且还不保证一定能做成的事,相信自家大哥二哥不会很高兴给予支持吧。
所谓坚持,就是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
为什么需要不改变不动摇呢?因为有太多的诱惑,因为有太多看起来更好的选项,所以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需要自己跟自己较劲,需要自己跟自己做对。
问题又来了,自己跟自己较劲,这两个自己分别是谁呢?显然前者就是那个可怜的任何时候都处于弱势的小弟,后者就是真正的大哥大。
小弟每天都要跟大哥争权夺利,大哥能高兴吗?大哥不高兴,问题很严重,小弟是要遭受惩罚的。于是,大多数人都败在了坚持面前。
所以,干脆想办法清除掉这些概念,避免总是被大哥教训,才是建立和谐家庭的最优策略啊!
2.清除掉这些概念之后就可以了吗?
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主动清除掉那些没用的甚至带有很大副作用的概念后,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还需要及时填补清除这个概念之后出现的空白,确保阵地不失。
继续以“坚持”和“努力”为例。
究竟有没有符合人性并且更加有效的观念填补这些空白呢?
如果没有找到就完成了清除,旧的概念放弃了,新的概念没有建立起来,可就落到“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啦。
还真有。
一是为事情赋予极其重大的正面意义。
为什么要给事情赋予正面意义,并且还要尽可能、极为重大的意义?
为了引起大脑真正彻底地重视,为了让这件正常的事情开始不正常,为了调动大脑中大哥二哥的积极性,为了让人发自本能地想做、爱做这件事。
“巴菲特的成功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但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持续学习。从很多方面讲,沃伦在七八十岁时比年轻时更善于学习。而如果一个人不停学习,就会拥有极大的优势。”这是查理·芒格对巴菲特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评价。
据芒格的观察,巴菲特在醒着的时候,一半的时间在阅读,另一半的时间在打电话或者跟人见面交流,与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
而作为一个90岁高龄的上寿老人,仍然对学习保持了极高的热情,仍然对投资保持了高度的关注,仅仅用坚持和努力,似乎不能够清晰准确表述这位神奇老人的状态。
真正让这位全世界都在持续关注的老爷子,在取得如此成就下,仍然保持高度的热情,那是真正的喜欢、喜爱甚至挚爱啊。
李笑来谈到自己参加托福、GRE考试的经历,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他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给这次考试找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让自己投入巨大时间精力而绝对不会感到辛苦受累的意义。
一旦通过这项考试,就可以进入新东方工作,就可以获得年入百万的高薪,就可以过上白富美的生活,想想多么令人神往的前景。
而想要通过这项考试,就需要背诵20000单词,按照百万年薪计算,每背下一个单词,就相当于赚取了50元。
这可是发生在2000年到2001年期间,那时全国人民一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只有6800元,而按照上面的算法,一天背下10个单词就可以赚到500元,好有吸引力,看得我都想去背了。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首先得看他能够想多远。仅仅一个月后,他就不再满足每天500元了,直接把目标定在每天5000元。
想想看,赤裸裸的金钱诱惑,对人的刺激、激励显然要超过令人感到无聊的背单词,显然不需要耗费强大的意志力去坚持去努力?
所谓一念一世界,有了这样的观念,自然看到的、最终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
二是为没做这事赋予极其多的负面意义。
让我们先看一下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变化历程。
过去人们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于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长有各种“刑具”,老师有戒尺,小朋友乃至大朋友们,一旦出错就要接受惩罚,就要享受棍棒教育,就要通过身体的痛让自己记住记牢自己犯下的错误。
但棍棒教育在培养出一代代时代楷模的基础上,也同样培养了一批不肖子孙,让很多人慨叹“家门不幸”,并且在棍棒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失手的情况,上演了一幕幕的悲剧。
现在想来,自己就读的初中,为什么打架斗殴成风,很有可能是学生在向老师学习,提倡以暴制暴的方法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在广大学生面前公开扇学生耳光,可以拿着通火的铁棍向学生大打出手,学生自然有样学样,向伟大的灵魂工程师全面学习,在潜意识中形成以暴制暴这种简单便捷看起来更加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何其悲也。
在棍棒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一股清风徐徐吹来,突然人们意识到,棍棒教育可能有问题,孩子不能再打了,要通过表扬来代替批评,要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怎么做。
在这种理念的培养下,又出现了各种家庭小霸王,各种学校、职场巨婴,令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于是人们又开始反思,教育孩子似乎不能打骂,不能表扬,应该适度地表扬,适度地打骂。
之所以讨论教育理念的变迁,这里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在给自己洗脑的过程中,仅仅赋予重大的正面意义,可能并不完整,可能在有些时候效果并不明显,还应该同步赋予一些极其重要、关键的负面意义,让这些负面意义时刻警醒自己,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如果不做这件事情,就会产生自己无法承受的后果,就会失去一些令自己非常难受的东西。
下面是李笑来总结的罗列负面意义的技巧,值得学习和反思。
若没有做这件事(没有这项技能),现在有什么事情我根本做不了,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做?
进而,我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什么样的机会?
若最终没有做这件事(掌握这项技能),我就会和哪些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变得多么凄惨?
不仅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能够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这些负面意义深深植入潜意识,督促大脑积极主动起来。
我自己曾经使用过类似技巧,并且的确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读高中的时期,马上就要进入紧张刺激重要的高三阶段,但自己面对稳定的不上不下的成绩,面对未来肯定没有的前途,竟然没有太大的焦虑,仍然每天按部就班,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主要的精力还投入到跟小伙伴一起逃课打球上,似乎考不上大学并可能导致未来艰难生活的窘迫对自己没有太大刺激。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自我刺激,如果这次没考好,我就应该很悲伤很难受,我就应该感到极度不舒服,那才是正常状态,才是应有的状态。一段时间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考试成绩没有达到期望值,真的让自己浑身难受不舒服了。
三是想办法接近做成这事的人和人群。
严格来说,这一点与清除概念相关性不强,但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成长的人来说,遇到了这样一个好概念好方法,就要及时记录下来,为我所用,不是吗?
当与做成这事(拥有某项技能)的人在一起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做成这事(拥有这项技能)是如此自然、实用,如果没有干成或者不具备这项技能,可能都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当你学会开车并习惯开车后,到一个地方办事,你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开车过去,如果有人告诉你那里路不同,开车过不去,你会特别惊讶,甚至产生一种不能开车怎么去的疑问?
素不知,在没有车的时候,我们依靠自己的两条腿就能够到达任何角落,只要时间、体力允许即可。
正如当年上学时的感受,有些人兴奋地向别人陈述一个刚看到或者刚听到,认为极为新奇的信息,或者把刚学会刚掌握的一项技能展示给别人时,周边一群人一脸懵逼地看着他,难道这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早就知道早就掌握的吗?难道这不是一些常识吗?
试想一下,每天跟这些优秀的人接触,那些常识性的东西是否也能够潜移默化传输给自己?
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琢磨,自己看书学习,可能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并且还效果还会大打折扣,必定你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又怎么能知道尽快学什么呢?
很神奇,想想又很自然,仅仅与优秀群体在一起,那些你没听过没见过已经成为别人常识的东西,就可以主动让你看见听见,你的进步得有多快、多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