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第二部分是让我们思考:我们在学校内学到的哪些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哪些语文知识很少用到,甚至没有用过?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我读到《大概念教学》自序里刘微追问实验学校老师们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真是一下子没有想起来有哪些只是还在用。刘微老师的学生找她推荐保研,自我陈述中有“专业成绩优异”,刘老师建议写“专业成绩优异(在班级42人中排名前三)”。我陷入了沉思,我教的哪些知识会在学生的生活中用到呢?背的课文,听写的生字,还是阅读的方法。身上出了一身冷汗,看来大家说的高分低能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如果所学知识不能在生活中被运用,被激活,那又有什么用呢?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相当于进行了书上提到的大概念教学的热身练习中给教师的热身练习。唤起自身的经验,包括学习的经历,教学的经历,生活的经历。这是联结学习经历。
冥思苦想,我现在唯一能想起来的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教我们写作时,曾经带领我们到田野里去。当时应该是写一篇秋天的文章。地里长着绿生生的玉米,挺拔高大(对于小学生的我们来说),还有黄豆秧。老师一边带领我们,一边请同学们说,看到一处景物就让我们说说,到了那儿,我们就在长满野草的地里玩,捉蚂蚱,逮蝴蝶,把狗尾巴草,男孩子把野草弄得乱七八糟,甚至有的在上面打滚。回到学校后我们顺利的完成了作文,每个人都写的充满趣味,甚至还带点泥土气息。
老师给我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没有就完成作文而完成作文,而是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后来我成为了老师。我也会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去写作。水果拼盘,两人三足,一分钟剧场……记那次写自己最喜爱的西红柿,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到学校,一边观察,品尝,一边完成,一个不爱写作的同学问我:“老师,我不会写?”我说:“你在吃几口西红柿,没准就会写了”。只见他,对着西红柿狠狠的吮吸了几口,又动笔写起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六年级时的场面描写。我借助班级开展的跳蚤市场,让孩子边动边观察。并进行步骤分解,当按下暂停键后,我就要求孩子先观察所有的人,然后再锁定两三个人进行观察。我这样重复了两次。完成后又带领孩子修改,回忆当时的场景,孩子们写得都比较真实。当她们毕业后回到学校还津津乐道的跟我谈起这些事。
正因为我上学时,老师是这样做的,让我们去真实的体验生活,我才会带着我的孩子去体验,感受,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这是我现在唯一能想起来的。那些讲过的课文,依稀有很模糊的印象,基本上都没有再次读过,好像和现在没有多大联系。但这样说也不是很正确,那些学过的字,已刻在我的脑海里,现在读书看报,生活中一切需要文字的地方都可以用到,不认识的字还可以查字典。那些看似无用的也不是没用,只不过是用处小吧,如果我不是老师,会有哪些知识有用呢?我的教学又该如何开展,我教过的知识是对孩子真实有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