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现象:“有用”和“无用”
文/应智乐
每个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如何让孩子们将来做个“有用”之人呢?
一则小故事也许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的是一个科学实验,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小虫子本来可以跳很高,但实验是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小虫子一跳,啪,碰到顶盖掉卜来了,再一跳,又碰到顶盖掉下来。它反复的跳跃,却越跳越低。这时候,你把盖子再拧开,看见小虫子还在跳,但它已经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是不可逾越的。
很明显,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虫子受到训练后,变乖了,变得“无用”了。
什么叫“无用”?不得不提庄子在《逍遥游》里,给我们提出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叫“有用”?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对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做的是“无用”之事。如果这一下,你去练一下字,是“有用”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让为你去放一下的风筝,这种纯属是玩的事,是“无用”的。如果去培训班学一节作文课,是“有用”的。
不得不说,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规定了太多的戒律,捂上了太多“有用”的盖子。
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他(她)们身上被盖紧了“有用”的盖子。家长心里的“有用”,让孩子们每天读书放学后有写不完的作业,周未休息有参加不完的培训班……结果是,对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还可说是“有用”的培养。反之,对于不喜欢学习而硬逼他(她)去补实,其实是一种“无用”的煎熬。
现实中,我们做家长的往往以一种常规的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心智。由我们的常规的生活态度,规定了我们可怜的局限。这种硬性的应试教育,当然也和教育部门的管理措施有关。
“有用”和“无用”,其实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认为,有用的教学,是指灵活的“应才施教”方法。例如,老师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去大自然环境中,感受体验大自然的景物,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和合作友爱等综合素质能力,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只要孩子喜欢了,知识也会自然吸收。
前几天,一位某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我说起一事。他说,接下去的招生也要“灵活”了,要积极面向农村市场找“有用”生源。这位领导心中的“有用”意思,是指没有参加过这些“无用”培训的,又具有发展空间的生源。
我们都知道,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大智慧者,永远不会轻易教给我们这些“看似‘有用’,其实‘无用’的小技巧。”
从小曾被认为“无用”的顽皮者,许多都变成了如今事业有成的成功者。反之,从小就被人们称之“有用”的人,如今变得“无用”者也很多。
“无用”和“有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清者自清,混者自混。两者之间,没有对和错,只有合适和不合适。
内容仅属个人观点,请家长们留意,共勉!
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