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给予他无尽的关怀和爱,希望他能够开心快乐,能够茁壮成长。
但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总是习惯于要求孩子必须绝对的服从我们,如果他们不听话,那就是在挑战我们做家长的权威。这个时候,好一点的可能就要大声的斥责孩子 ,严重一点的可能就会棍棒加身。
也许你不承认是这样的家长,事实却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本书中就指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001,不恰当的心理预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应该”。
比如一天,哥哥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写,他来问我,我一看题目,大脑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类型的题目不是刚学过吗?他应该会呀!
他不会,那就说明他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上课不认真听讲,这就是态度不端正,态度不端正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当我联想到这里的时候,就离我的情绪爆发不远了。
引发我情绪爆发的根源就是我最初联想到的:他应该会呀!而事实却是:有时候孩子就是没有听懂,或者就是没有理解透彻,而这些并不表示他上课没有认真听讲。
而我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的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讲给他听,就好了。
002,自己心理准备不充分。
当我们对孩子有了心理的预期,就会理所当然的以为孩子会按照我们说的话去做,思想上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当孩子的反应和我们的预期不符的时候,就容易引发我们的情绪爆发。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往往都会准备一个第二方案,用来应对突发状况,可是面对孩子,我们从来没有准备第二套备选方案。
003,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个比方,爸爸妈妈说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孩子说不看电视就不吃饭,爷爷奶奶马上出来打圆场:只要你吃饭,可以看电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同时他也感知到,爷爷奶奶的权威大于爸爸妈妈的,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他就直接去找爷爷奶奶帮忙解决,爸爸妈妈说话的影响力就明显减弱了。
004,没能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
昨天晚上,弟弟正在画画的时候,爸爸为了能够早一点上床睡觉,拼命的催促弟弟赶快去洗澡,弟弟只好一边答应爸爸马上来,一边加速手上的画。
但是在爸爸看来:我叫了你那么久,你都没有行动,你是不是又不听我的话?
这就是典型的家长没有规划好孩子的生活,这个时候爸爸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醒一下弟弟:把这副画画完之后,就要去洗澡了。弟弟有了一个心理准备,当他画完的时候,他就知道他要去做什么了。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都在我们家长身上,可是做为家长的我们却不自知。书中给出了具体的与孩子沟通时的方法:
第一步,请先尊重孩子。叫孩子的名字,最好是走到孩子跟前,眼神注视着孩子,让孩子知道你在跟他讲话。
还是拿昨天晚上爸爸让弟弟去洗澡的事情举例子,爸爸在厨房里叫着弟弟的名字,弟弟在房间里专心的画画,很显然爸爸这样的举动就没有尊重孩子。
孩子正在专心的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换做是我们自己,正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也是不喜欢被打断的。
所以,在与孩子交流前,请先尊重孩子。而尊重就表现在这些细节上:喊他的名字,走到他的跟前,并注视着他。
第二步,态度要尊重,口气要坚定,表情要沉稳,最最重要的是一次只交待一件事情,讲完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一遍你交给他的任务。
我们在交待事情的时候,有时候为了方便,会一次交待孩子几件事情,最后事情完成的结果当然不会太好。
我们自己有时候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也会忘记,何况孩子呢?不要对他们做一些你认为的“他应该”。
第三步,站在旁边看结果,(起码持续15秒)。
很多家长交待完事情之后,就走开了。这样的举动只会告诉孩子,你现在的事情不紧急或者不重要。
我原来就经常这样,每当看到哥哥拿着手机玩游戏的时候,我总是会让他把手机放下来,去做他该做的事情,而结果往往都不太好。
后来就按照书中的方法,我会走到他的跟前,一直看着他把手机放下来为止,自从我这样做了之后,通常他都会立刻把手机放下来。
第四步,如果孩子表现的很好,你就马上表扬他,如果孩子没有动作,重复以上的三步。
还是上面的例子,只要哥哥把手机放下了,哪怕他不甘心,但我的目的达到了不是吗?所以我依然会表扬他。那么下一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他给我的反馈时间是不是会快一些呢? 我相信是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很多问题的根源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我们却不自知。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有两点:
一,要尊重孩子。虽然他们还是孩子,别忘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具有独立的人格。
二,要控制好我们自己的情绪。不要用“我以为”“他应该”这样的词语去猜测我们的孩子,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用我们的认识去衡量孩子的世界。
每一位孩子都是天使,我们要用心的去呵护他们,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错误而折断了孩子的翅膀。爱他,请先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