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早起完成打卡,小区内跑步2公里,准备去天台山一日游!天台国清寺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它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带着向往与喜悦出发。
全家一起出发开车去国清寺。五一高速免费,但一路小堵,经过二个半小时到达天台。先吃午饭,再往国清寺景区走去。
天台--一路风景如画!
天台宗的创建者智者大师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很高,他很擅长讲经说法,被佛学界公认为东方的释迦牟尼。现在您看到的这座高高的古塔,就是隋文帝为智者大师建的。您看这座古塔,虽然已经很古老了,可是它在这一片苍翠树木的映衬下,还是显得特别的雄伟。塔身上那些星星点点的青苔斑点,就是这座古塔历史悠久的最好见证。这座古塔之所以叫隋塔,就是因为它是隋文帝给智者大师建的。隋文帝为大师建塔,是为了感谢智者大师的受戒之恩,所以这座古塔也叫报恩塔。隋塔的建筑形制是六个面,塔身分九级,整体高度是59.4米。隋塔的这个高度,在浙江省现存的古塔中是最高的。它原来的塔身是砖木结构的,建造者特意设计成了空心楼阁式。但是因为年代太久远了,塔身上木结构的飞檐和斗拱都腐烂了,只剩下中间的塔体。虽然飞檐斗拱已经没有了,可是隋塔的雄伟壮观的风采却一点也没有受影响。在民国初年隋塔进行整修的时候,人们从塔里还取出了7方隋代的线刻佛像。这些佛像的艺术价值很高,现在就收藏在国清寺的塔碑室里。
来到山门,国清寺前的照壁上写着“陏代古刹”四个大字。这幅书法出自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之手。您看这个“陏”字,它是个古字。这个字作为隋朝的朝代名有什么来历呢?相传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前朝的封号是“随国公”。这个“随国公”的“随”字儿,就是随便的那个随。后来杨坚建立国家以后,就沿用了自己的封号,把国号定为“随”,也是随便的那个随。可是后来隋文帝觉得随便的“随”字儿里面有一个走之儿旁,有奔波的意思。为了保证隋朝的国运亨通,不受奔波之苦,隋文帝就把随便的“随”字儿里的走之儿去掉了,这就成了隋朝的“隋”了。他改这个字儿的时间是开皇九年,也就是他统一天下以后。现在这幅书法作品里,赵老在题字的时候特意用了隋朝时期的写法,目的就是为了彰显国清寺是一座隋朝建的千年古刹。
“国清讲寺”四个大字的匾额。“讲”字就说明这座寺庙是以讲经说法为主的寺院。为什么要强调一下这个特点呢?因为根据注重的内容不同,寺院分成好几种。比如重视修禅的就叫“禅寺”,注重清规戒律叫“律寺”。国清寺标注重通过讲经说法来研究佛法,所以叫国清讲寺。
听说有几部电影也来这里取景过。
因为古代的寺庙一般都建在山里,所以寺庙和山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寺庙的大门也就因此叫做山门了。寺庙的山门可是一个很讲究位置和设计的地方。刚才咱们已经见识了照壁和匾额,这里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地方呢?国清寺的山门方位就是一个很讲究的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大门方向一般都要设计成坐北朝南的,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庙宇殿堂。可是国清寺的山门却是往东开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就是国清寺设计独具匠心的一个体现,这个方向还有不少讲究呢。首先,山门朝东,可以让国清寺这座规模比较大的建筑,能有更大的空间承受人流的集散。您看这座寺庙的位置,南面的空间本来就小,还隔着一道涧水。山门朝南,就很难给国清寺提供足够的场地。山门朝东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智者大师的肉身塔在寺庙的东北方向。智者大师不仅创建了天台宗,还在天台山建立了十二道场。这些道场,也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方向。山门往东开,体现了拜谒祖师的意思。
国清寺这座千年古刹,在隋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和时期被多次修整过。所以国清寺的一些地方已经看不到隋朝时候的样子了。不过咱们现在看到的这棵青梅,可是隋朝时期建造国清寺的时候栽种的。这棵名副其实的隋代古梅,是当时的国清寺方丈章安灌顶大师亲手栽下的。它从国清寺建立一直生存到现在,一千多年来始终见证着国清寺的荣辱兴衰。人们都说古树也通灵性,这棵青梅也好像也是这样,在文革时期国清寺受到破坏的时候,隋梅也几乎死亡。后来,国清寺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建了国清寺。国清寺得到重修以后,经过寺僧的精心呵护,这棵青梅也终于重新绽放除了勃勃的生机,到现在,它每年还能结出大量的青梅果呢。国清寺常常用这棵隋梅的果实来款待嘉宾。已经有1400多岁的青梅结出的青梅果,还被日本僧人称做“长生不老果”。 1964年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到国清寺视察,当时他就被这棵隋代青梅的灵气感动了。于是郭沫若先生还特意为这棵青梅写了一首诗。
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
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
现在您看到的“梅亭”这两个字,就是郭沫若先生的笔迹。在隋梅旁边,还有“隋梅”碑记和跋语,这是由天台同盟会会员陈钟祺和画家赖少其等人写的。
梅亭
三贤殿里供奉着的是国清寺历史上出现的丰干、拾得和寒山这三位贤人。他们三位不仅佛法的造诣都很高,在品格和才华上也都非常出类拔萃。在三贤殿的门口墙壁上,您首先就会看到一首寒山写的诗,这首诗和对面墙壁上的寒山子线刻石像形成了一种对应的布局。走进大殿您就能欣赏到三位贤人的形象了。
三贤中丰干的地位要高一些,他是唐代国清寺的高僧。因为他的坐骑是一只老虎,所以这里原来也叫“虎啸堂”。这位手握扫帚的僧人。他就是三贤中的“拾得”,拾得是丰干捡来的弃婴,长大以后就在国清寺出家为僧。身后背着一个竹筒的就是寒山子,他和拾得是好朋友。后世把二人并称为“寒山拾得”。
说到寒山拾得两个人的交情,还有一段佳话。当年,寒山在苏州的“妙利普明塔院”修行的时候,拾得曾经前去探望。拾得还特意带着一朵荷花作为礼物送给寒山。寒山知道了好友从远道来看望自己,就捧着装着食物的食盒出门迎接。荷花的“荷”与食盒的“盒”,放在一起就是两个“和”。就用这两个和的谐音,后人把他们二位称作“和合二仙”。
关于寒山拾得被称为和合二仙的原因,民间还有一个版本。据说拾得是国清寺厨房负责做饭的和尚,寒山非常落魄的时候,是拾得经常拿吃的接济他。所以两个人也算是贫贱之交了。后来寒山也出家到了国清寺,两个人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样。中国汉族民间非常看重寒山拾得之间的手足情意,于是就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汉族民间爱神。到了清朝,雍正皇帝还正式封寒山为“和圣”,这个“和”是和美的“和”。封拾得为“合圣”,这个“合”是珠联璧合的“合”。从此,和合二仙就名扬天下了。到现在天台山附近的民间还流传着婚礼上悬挂和合二仙画像的习俗。和合二仙里的寒山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大,他是中国白话诗文的开山鼻祖。在寒山的诗句里,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非常丰富的哲理。现在寒山流传下来的诗文有三百多首,都收集在《寒山子诗集》里。这段《寒山问拾得》里,生动的表现了寒山拾得的豁达开阔的胸怀。
教观总持
“教观总持”这四个字就刻在景区里的一块照壁上 ,照壁原来是古代建筑里一个体现风水讲究的一个独特设计,不过后来也作为装饰或者展示的功能使用。 “教观总持”这四个字就是佛教天台宗的基本教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指的是教理教义,意思就是佛教的思想精髓,也就是理论。“观”,指的是观心观法,这个意思说的是天台宗的修持方法“止观”,也就是实践。“总持”是根据梵语里“陀罗尼”的意思翻译过来的一个佛教用语,这个佛教用语原来的意思是总持一切无量佛法而不失散。这四个字通俗的解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四个字也是天台宗的立宗之本。就是因为天台宗能够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它才能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以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现在您看到的照壁上的书法,是民国时期的佛学家、国画家王震先生在1935年题写的。
佛教圣地--天台山,本次之旅,静静地去体会,历史悠久,感受到他的魅力所在。期待下次再相见。
【下一步】
去了天台山,才知道台州”和合圣地“的由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机会,要多走出去。感恩父母陪伴,感恩先生的开车、感恩两小宝听话,小宝自己走路,走了好多路!感恩小杨推荐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