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拥有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可现实往往没有这么美好,经常有孩子一遇到小困难,就停住了前进的脚步。比如说,孩子在读课外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生字,明明昨天刚刚教会她查字典,却还是过来问妈妈;又或者,家长希望孩子能多做几道数学题,可孩子哭着闹着就是不肯做,你问他原因,他就说“我不会,不想做。”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确实会让很多家长感到着急,甚至会对孩子发脾气。其实,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是因为孩子存在畏难情绪。
说实话,仔细琢磨我们自己,其实都比较喜欢待在舒适区里,而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心理阻抗,孩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自然也不例外,或者说,这种阻抗会更厉害。比如说,孩子刚学会查字典,但并不熟练,那么不查字典对她来说就是舒适的,查字典就是陌生的。其实,舒适区和陌生领域之间隔着一个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比舒适区要稍微难一点,但是稍微努力一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孩子搭建一个桥梁,带着他去够一够这个最近发展区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定义困难。当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家长往往只会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件事情,因为这些困难你都经历过,也知道怎么做最好,自然不会觉得很难。但如果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面对的困难,也许就能理解孩子了。比如说,你可以问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愿意多做几道数学题呢?”孩子可能会说“害怕做不对”。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不是不愿意做,而是怕出错,这其实是被“完美”的思维限制住了,你就可以接着问:“你前面的题目都做对了呀,怎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孩子可能就会陷入思考。所以,当孩子面对困难有些退缩时,不要否定,也不要立刻帮他们解决,可以提问延长他们的思考时间,有时候,他们只是还没有明白自己的感受。
其次,家长需要调节任务的难度。前面说到的最近发展区,是需要孩子努努力,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地方。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做任务时的反应,及时调节任务的难度。你要看看孩子,如果孩子努力了,没能达成目标,甚至有些沮丧,这就说明任务的难度有些大了,家长帮助孩子分解任务,从而降低难度,或者提供其他的帮助,而不是让孩子继续受挫。当孩子每次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自信心就会建立起来。
最后,家长要鼓励孩子解决问题。有些家长可能会想,现在不是提倡挫折教育吗,这样做会不会不利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其实不会,挫折教育的本质还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家长想要孩子能正视失败而不气馁,就需要用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不以事情的成败来评价孩子。比方说,如果孩子在挑战一件事情的时候失败了,他可能会想自己是不是不够好,这时候,家长首先要调整好态度,可以启发性的问问孩子:“你试了这种办法,但是好像没有成功,您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一个方法不行,可以换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关注点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
下次,当孩子再次出现畏难情绪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做了吗?引导孩子定义困难,帮助他调节任务的难度,将关注点引向解决问题上来,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里不断地获得成功,积累自信,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摆脱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