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张爱玲说得好:「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但是,当你不爱了,或者对方不爱你了。那又该如何?
《包法利夫人》跟《安娜・卡列妮娜》的他,后来都不爱她了。她们经过百转千回的内心折磨之后,都去寻死。
夫人收到情夫不能赴私奔之约的信之后,连福楼拜都开始同情她了:
她抵着窗沿,忿忿不平,又重读那封信。可她愈专注,想法就愈紊乱。她又看到他,听见他,用双臂环抱他。她的心几乎要跳出胸臆,像榔头一击又一击,愈催愈快,间距不一。她环顾周遭,希望地板片片崩裂。何不一了百了?还有什么拦着她?她有自由。她探身注视铺路石,自言自语,「跳吧!跳吧!」
越能够自处能够独处的人,越安全
不。不要跳。不要用罗曼史的角度来看爱情,安娜跟夫人都是爱情小说重度嗜读者,看看他们后来怎么了。
不要挣扎了,《亲密关系》教你应该考虑从社会学跟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情。
在大学开设「亲密关系」课程40年的罗兰·米勒教授,在这本同名书籍告诉你:爱情跟亲情跟友情一样,都是亲密关系,想要维持就要花力气。
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以及承诺,是人们建立亲密关系的六个基础。
当人开始从我,提升到我们,来发表看法的时候,这代表彼此建立了亲密关系。此时,我们会希望彼此「相互归属」。因为有归属需要,你就会想加深这个需要,你就会减少跟其他人有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带来幸福感,因为你被在乎,你也在乎别人。「拥有」跟「被拥有」,都会让人放心。
亲密关系有高安全型,跟低安全型两种:越能够自处能够独处的人,越安全。
《为什么爱让人受伤:迷惘、煎熬、躁郁、厌世……爱情的痛,社会学也懂!》,这本书名特别长的社会学书籍则是提醒我们,维持爱情关系中的「自由」和「个人完整」,很有必要。
个体消失,会有精神痛苦社会痛苦
《亲密关系》说爱情就像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亲密,激情,承诺。亲密是感性的,激情是驱动力,承诺是理性的希望维持这一切下去。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改变。这个改变,让我们幸福得不得了,也让我们左思右想,觉得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为什么爱让人受伤》说,现代的爱情是建立在你是「自由个体」,这个事实之上。当你开始感到不自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受到伤害。
你因爱生忧,是因为你的「完整性」受到侵蚀,你在检查,在修补的过程,开始发现问题可能能解,可能不能解,可能不想解。然后,你开始有精神痛苦跟社会痛苦。
啥?我因爱而不开心,跟社会有什么关系?
有的。很有关系。因为,社会给我们各种看得到的压力,还有累积下来早已沈入心底的压力。
这本书一在在的提醒我们,现代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社会跟我们个人给自己的压力,就是爱会带给人伤害的出发点。
但是,爱情让我们会想要放弃这个自由。或者说,有时候要放,有时候不要放。
这时候,你不免要长叹:人生太难了。爱情太难了。
暧昧跟模糊,让一切抹上晕黄色彩
爱情太难了,因为爱情会扭曲我们对于现实的认知,扭曲我们的回忆。我们既不能自拔,也无力自拔。
除了彼此认可的亲密感之外,爱情当中的性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纽带。《为什么爱让人受伤》举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对于情色的理解说道:情色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间蝎性」。
巴特说:「真正挑逗人的,与其说是间歇性闪现,倒不如说是那若隐若现、若有似无的感觉。」有时候有感觉,有时候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时候,你以为很快就要有了。
爱情以及衍生出来的性关系,因为你会期待。很自然的,,你也就会受伤害。
暧昧跟模糊,让一切都抹上晕黄的色彩。但是,如果窗帘被拉开,你就会因为一切都真实得不得了而痛苦。
迷惘、煎熬、躁郁、厌世,就是爱情跟性关系不稳定不确定的并发症。这要怎么办?
作者说,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想全然的享受,却忽略了「自我放弃」这个选项。自我放弃什么呢?
人要知道爱情跟亲密关系,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要求跟规律。你要考虑放弃一点点自由,一点点个人,你也要跟对方找出彼此可以接受的相处模式。
是的,千怪万怪也怪不到别人身上
咦,这不就是《亲密关系》里面提到,理性的承诺是亲密关系跟激情得以维系的纽带吗?
我们要懂得自我放弃我们全然享受的「全」,这才能避免迷惘焦躁跟痛苦的「偏」。
重点是,你得去主动的自我放弃,你才不会因为来来回回的犹豫,折磨自己跟憋人。
所以,张爱玲绝对是对的:「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你知道不能怪别人,那么,你只能靠怪自己。然后,你在这个过程就会慢慢,更了解你自己。
爱,一定会让人成长。不然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