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霸王别姬》的电影名在国外被译作“Farewell My Concubine”时,我心里是拒绝的。因为查了词典后知道concubine分明是妾,是姨太太的意思。
永别了,我的小老婆?!
什么鬼!
后来想想好像也没错,对于虞姬的身份,司马迁在史记中只写了一句“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更倾向于美人是虞姬的封号,而不是“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虞姬。”
看《芈月传》时搜了下秦汉内宫的设置,大致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史、少使等等。
而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想来是不能立后的,所以虞姬的上面,大概还有一位项夫人。
《资治通鉴》中记载,陈平归汉时解释自己因何背弃项羽,提到了一句“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说项王这个人呢,不信任别人,能得到他重用和善待的呢?不是他们项家的人,就是他老婆的兄弟。
这是我仅能找到的关于项羽之妻的记录,也由此事可见项羽其人的气度是多么狭隘。
我曾写过被视作“蠢猪”的宋襄公是最后的“贵族”,只是私认为春秋的远去标志着中国的贵族时代已然终结。此后在华夏大地上,再也不存在血统延伸和礼制背景下量产的贵族,取而代之的是教育与文化的作用下,精神上的高贵者。
很显然,楚霸王并不在这之列。
韩信投汉时也曾与刘邦论起前老板项羽,用了八个字概括其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说项羽这个人呢,确实勇猛善战,但不过是个鲁莽的武夫,看上去谦和仁爱,却只做姿态,不放权,不肯成就他人。有一个具体的例子,说项羽分封功臣的时候,封地的印信在他手里摩挲的都快烫手了,就是不舍得给人家。
这样的项羽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贵族英豪无疑是大相径庭的。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大概是,古典文化的审美更倾向于审悲。
孤身刺秦的荆轲,忠义两全的关羽,被奸臣害死的岳飞,满门殉国的杨家将…这些人在历史上的功绩并非无人可以比肩,但说到知名度,却能远远的甩开其他英雄几条高速公路。
而霸王别姬的传说,让悲剧英雄楚霸王的形象深入人心,唤起后世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同情,那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引得多少人共鸣。
舞台上的霸王别姬,是一段生死相依的凄美爱情,是一段英雄末路的慨然悲歌。可高中时稍微学了点史记,便开始觉得项羽霸业的倾覆完全是咎由自取,而虞姬的死,不过是封建社会女人被物化的悲哀与无奈。
我不知道关于虞姬自刎的说法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从前时看戏,看电影,看小说,我一贯相信她真的死在了乌江之畔。那个美丽的女子,是自己选择了用生命来祭奠爱人逝去的功业,从此那万里江边,开满了血色的虞美人。
可偏偏史记中又记载了项羽的垓下歌一阕:“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汉相争到后期的形式已经很明显了,若他宠爱虞姬,又怎么不早做安置。一个无缚鸡之力的随军女子,在行至末路的帝王发出“虞姬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的慨叹时,无异于是在逼她以死明志。
纵然后人纷纷意淫着霸王临死前将乌骓赠与一亭长,将虞姬托付于众将士。可稍微理性点一想,又觉得这结局美得太虚伪。
从早期几次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杀降和屠城事件来看,项羽为人不仅残虐,而且对投降之人万分厌弃。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会容忍自己骑过的骏马再去效忠他人,把自己睡过的女人留给对手。
最早听到的霸王别姬,是姥爷讲给我听的一个故事。
楚汉相争局末,项羽落败,被汉军围困垓下。四面楚歌声中饮酒悲歌,哀自己大势已去:“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他身边,虞姬忍着泪凄然起舞,唱了一首《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罢,拔剑自刎。
若是两个人双双殉身于此,也算是一个合格的爱情故事,
可偏偏这个半真半假的版本也不肯尽职尽责——虞姬自刎之后,项王毫无拖累的带着六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逃到了乌江边上。
于是,有了那一段著名的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我们常因刘邦于逃跑途中舍弃妻儿的事唾弃之,可逼死了虞姬的霸王只凭这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便让后人将之视作英雄,并且“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禁想起了古希腊的特洛伊之战:西方的英雄每每为美人燃起战火,双方国家的公民居然都跟着他们胡来。而我们的君王,总是把女人当做了平息战火的手段送出,才会被他的臣民视作明君。
他们哪有人在乎一个女子是殉情还是被逼死,他们只在乎给后来人立一块牌坊,教她们依附,教她们顺从,教她们以夫为纲,教她们从一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