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里收获多——新四军军直分会铜陵行小记(三)

铜陵除了有红色遗迹和记忆外,还有优美的原始风景和历史悠久的特色小镇。我们此行不仅游览了西湖湿地、天井湖、翠湖三处公园,还参观了梨桥、大通两个古镇。

铜陵天井湖公园的特色是园内布有国内外雕塑名家创作的各种铜雕作品;翠湖公园则是铜陵打造山水生态城市的一张名片。而西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则以占地面积大为特色, 园内共有4.75平方公里,大到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公园设计呈田野原生态风格,虽然,有的大树种植距离相隔较远,但是,各种花卉植却是成片连块,甚至可以看到当地农民入园开发的数十垄土地上,铺满了茂盛的萝卜叶子,翠绿的颜色非常地应景。

西湖湿地公园里有一个大型芦苇荡,是游人前往打卡的热门景点。那里的芦苇长势较猛,粗粗的芦苇杆有一个半人高,所有枯黄的芦苇梢上,都长满了条状的丰满白花。芦苇丛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摇来晃去,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响。

这个景点,立即吸引了爱美人的注意,在友人朱承宏和王玉的招呼下,几名男女团员鱼贯进入芦苇荡内,饶有兴趣地以芦花为背景,或簇拥着芦花单人拍照,或数人排好队伍,在芦苇荡里走秀录像,大家欢声笑语,心情轻松愉快,感觉非常得好。

我刚开始也被大片芦苇荡野景吸引,但在欣赏美景之中,也触景生情地想起1968年冬天离开市区到崇明农场务农第一眼看到芦苇时的不一样心情。那时,崇明受到刺骨寒风侵袭,气候极其湿冷,西下的血红太阳里,一排瘦弱的芦苇被寒风吹得东倒西歪。这样的野景,足以让城市摄影师有连按快门的冲动,可在我们知识青年的眼里,却是冰冻、艰苦的写照。好在,崇明经过几十年发展,岛的东西两端,都新长出了布满芦苇的大片滩涂,引来各种水鸟作窝栖息,造就出了东滩、西滩两个湿地公园,供游人参观游览。

铜陵周边的犁桥水镇和大通古镇都有着悠久的建镇历史。犁桥水镇内水网密布,互相贯通。在镇中心一块宽阔的水面上,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的水上节目。我们看到,两个穿着汉服的倩女靓妹站在漂浮的水中舞台,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不一会儿,一个俊男站在一根长长的毛竹上,手握细竹竿不停地左右点水,努力平衡着身体慢慢向前划行。该俊男俨然是位杂技演员,只见他脱下外衣,一身短打扮,双手双脚麻利地顺着斜弯的长长毛竹,“嗖嗖”地一气攀爬到毛竹中央,压得毛竹弯成弧形的杆体。

此刻,在游人的欢呼声中,俊男开始表演起了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引体向上、身体倒立、后水平、前水平等等。他每做完一个动作,立即得到游客们的喝彩和掌声,有的高难度动作甚至会引起游客们的一片惊呼声。

犁桥水镇为了吸引游客,还会在镇上上演一些传统节目。我和张寅官会长走在街上,突然被石桥上一位身穿衙役服装人的敲锣声吸引。原来,县官判案陈世美的节目马上就要开始。团员们尾随锣声走进衙门大堂。开堂庭审的时间尚未到,围观的人员已经挤得满满堂堂。团员指挥家杨伟毅被衙门古代装饰背景所吸引,坐上太师椅上,抡起惊堂木,亲身感受县太爷的威严气势。

大通古镇临水长江和青通河,镇上居民多靠养殖捕鱼为生。我们沿着全国古镇中唯一铺着四方石的宽阔大街上行走,只见街道两旁竖着挂满、地上铺满着大大小小晾晒的鱼干。

“这个马齿苋怎么卖?”一位女团员看到晒得极干的野菜问商家。她的先生对我说,“马齿苋有降‘三高’的功效,我们常在菜场买新鲜的来吃。”

看到有经验的老团员购买,我也“依旧样画葫芦”跟风购买。

商家已经好久没有出货,见做成两笔生意,非常高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余下的一大包马齿苋也被一位“家里有人得糖尿病,多吃它有好处”的女团员龚萍全要了。

回到上海,我立即烧起了红烧肉,并且加入了浸泡变软的马齿苋。出锅后一品尝,红烧肉已经没有了往日出锅的油腻,而马齿苋因为吸足了油水,竟然比烧肉的梅干菜更加糯软更加好吃。

三天的铜陵红色考察活动终于要结束了。在欢送的酒席上,友人朱承宏和王玉先后端起酒杯,表示依依不舍。朱承宏幽默的话语:“朋友来了不喝酒,一点气氛也没有;朋友来了不喝酒,不如在外吃碗面”,再次点燃了铜都酒文化的气氛,大家站起身来,互相碰杯,感谢友人朱承宏和王玉三日来的热情接待和一路陪伴,大家纷纷表示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有缘人再次重逢相见。(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