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印象——《以法之名》电视连续剧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以法之名》用三十六集的篇幅,构建了一个法律人追求正义的理想图景。剧中检察官们秉公执法、为民请命的形象令人动容,他们冲破重重阻碍,最终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然而当我从荧幕世界回到现实,却发现身边的亲人正陷入一场与官僚体系的无尽拉锯战——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无法登记,合理诉求的巷道被各级部门踢皮球。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促使我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当法律条文明确、程序正当的情况下,为何普通民众依然难以获得应有的正义?《以法之名》展示的是法律应有的模样,而我们遭遇的,却是法律在官僚主义迷宫中逐渐失能的现实。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执法者。在《以法之名》中,观众看到了执法者如何克服阻力,坚守法律底线。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主人公为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合法权益,不惜与权贵势力正面对抗。这种职业操守令人敬佩,也勾勒出了执法者应有的精神肖像。然而现实往往更为复杂。当我亲人的宅基地问题在镇、县、市、省四级政府部门间如同皮球般被踢来踢去时,我看到的不是剧中那种执法为民的担当,而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遇事不表态、担责不积极、落实不到位。每个部门都能找到不归自己管的理由,却无人愿意主动牵头解决问题。这种“依法不办事”的现象,本质上是对法律精神的背叛。法律条文写得再完善,如果执行者缺乏担当精神,法律就会沦为纸上谈兵。

信访制度本应是民众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异化为“程序性应付”的样板。维权者严格按照法定途径逐级信访,每一级都收到了格式规范的回复,问题却始终原地踏步。这种“有回复无解决”的信访困境,暴露了当前治理体系中的深层矛盾。在《以法之名》中,民众的每一次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实质性回应,这种理想化的叙事恰恰反衬出现实的骨感。更令人忧虑的是,长期的诉求无果正在侵蚀民众对法治的信任。当人们发现依法行事并不能带来公正结果时,就可能寻求法外途径,这既增加社会成本,也破坏法治根基。我哥哥的宅基地问题拖延至今,已经让家人从最初的坚信法律,逐渐转变为无奈和怀疑。这种信任的流失,是比单个案件得不到解决更为严重的损失。

《以法之名》的价值在于它描绘了一个法治应然的状态,而我们的遭遇则展现了法治实然的困境。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正是我们需要努力填补的空间。电视剧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正义胜利,在现实中需要更多制度保障才能实现。首先必须强化责任追究机制,让推诿扯皮者付出代价,打破“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官僚文化。其次需要简化行政程序,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避免民众在不同衙门间疲于奔命。最重要的是,要将民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核心指标,而非简单的程序合规。只有当每一个执法者都像《以法之名》中的主人公那样,将民众疾苦放在心上,法律才不会沦为冰冷的文字游戏。

回望《以法之名》的剧情,再审视我们的现实处境,我依然选择相信法律的力量。但这种相信不再是天真的盲目乐观,而是清醒的、建设性的期待。法律的权威不仅需要条文来确立,更需要无数个案中的公正处理来累积。我撰写此文,不仅是为亲人遭遇鸣不平,更是希望唤起对基层法治生态的广泛关注。每一个未被妥善处理的个案,都是对法治大厦的一次侵蚀;而每一个得到公正解决的问题,则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坚实砖石。

近期,相关部门通报天水市某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调查结果,确认幼儿园厨师违规添加含铅颜料制作食品,导致247名幼儿及28名教职员工血铅异常,调查前期省疾控中心血铅检测数据严重失真、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违规修改血铅检验数据问题及原因,全面开展调查。17人被立案审查调查 10人被立案问责,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如此连锁反应,也不难看出这其中的玄机。

以法之名,我们呼唤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正义兑现。当宅基地的产权得以明确,当巷道的规划最终落实,不再违规添加含铅颜料制作食品,那才是《以法之名》最精彩的续集,才是法治中国最动人的篇章。法律不应只是荧幕上的宏大叙事,更应是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正义。唯有如此,“以法之名”四个字才能真正重若千钧,成为守护每一个公民权利的坚实盾牌。


——2025年7月22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