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笔者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目前已保研至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Kenichi Tsuda课题组;写下这个经历,一是想把人生中仅次于高考的升学经历记录下来,二是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经验和教训。
说来也快,夹杂着保研、实验、考试等等等等的六月,就这样过去了,转眼间已经是九月底了,这篇推文断断续续写了几个月,一切终于是尘埃落定。
在准备保研的几个月里,身边的人好像都慌慌张张,一听说谁拿到了哪里的offer,想要去哪里,那更是慌得不行。
关于保研去哪,有什么证书证明,拿了哪里的推荐信,如何准备材料,有的同学说“你不要告诉别人”,我理解这样的想法,我不会主动去给人家讲什么,显得我很闲,但是如果有朋友来问我,我大概率是不会拒绝的,除非你是真的做了一些让我觉得很离谱的事情。
1 前期准备
这里的前期准备包括但不限于整理好各院校、科研所的往年的夏令营通知时间及安排、夏令营流程、推免面试的流程、个人简历、个人陈述、导师推荐信等等,保研更多的是技巧在于信息差,能够整理好以上的信息是你成功保研的一半。
01 我的简历
我在今年三月的时候制作出了我的第一版简历并在后续的几个月里不断修改,最终一共是有了8个版本,在这里感谢何顺老师、许承慧学姐、刘茜学姐、张杰芙学姐以及亲爱的小何师兄花时间帮我修改。
谈及内容,无外乎是基本信息、学习情况、科研经历、校园经历、技能证书/荣誉等几项,内容以一页内为好。
因为我的履历还很一般,就不放在公众号上了,如果有需要可以来私戳我。
基本信息
最重要的几点:姓名、邮箱、学校、专业、照片,其他的按排版需要来控制。
学习情况
列出GPA,年级排名,学术加权平均分等数据,同时可以适当的放一些与未来研究方向一致的专业学科分数。
科研经历
科研经历是简历中导师最看重的部分,重点是在保证排版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展现出你做过的所有科研项目(主持/参与),并写出你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什么部分,掌握了什么技能,最重要的是体现你的科研素养,让老师看了简历以后还有愿意和你交流下去的兴趣。
如果没有太多的科研经历,那就尽可能的把你参加过的学术报告给放上去,关键是如何将一个普普通通、人人可以参与的学术报告包装成一个演讲人是科研大牛、参会者都是中国科研未来的顶梁柱那样的高大上会议。
其次是要列出你的成果,不管是挑战杯证书、专利,还是SCI论文等都要写清楚题目、第几作者/第几发明人等。
校园经历
研究生的导师少有看重学生的校园经历的,我的想法是该部分虽然次于科研经历,但从某种方面又能体现出学生的性格和能力。我在简历里列出了我参与过的学生工作(协会的话我建议如果排版需要就放),简单的描述了我大学的经历,同时将个人公众号放了上去。
当时想的是,尽管老师们可能不会看,但公众号能够体现我的学习能力和将知识内化的能力,同时又与传统的简历有一点点不一样,希望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技能证书/荣誉
该部分应该包括你自大学入学到现在,所有跟科研、个人素质相关的奖项,包括但不限于四六级(分数高的话把分数也列出来),三好、优团、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等。
奖项过多切忌将全部都放上去,放你认为最能体现你能力的即可,导师不会花太多时间看你的简历。
总结一下
- 你的简历是写给你未来的导师看的,不需要花里胡哨,要有干货
- 导师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在意你的校园经历(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等)
- 要能够体现出你的优势(与未来方向一致的学科分数,英语水平)
- 对不同老师应有针对性的简历
- 注意排版
02 夏令营通知
该部分要推荐【保研论坛】,该公众号会整理好各院校、科研所的往年的夏令营通知时间及链接,但仅限于参考,自己还是需要整理出一个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你心意院校的夏令营截止时间、需要提交的材料、线上还是线下、往年的录取比例等。
03 个人陈述
对于个人陈述,不同学校的夏令营要求不同,比如我们在拿到我们学校推免资格时需要陈述拟就读学校及专业的理由、大学期间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大学期间学术经历及收获,其他有的院校还要求写不少于多少字的研究生规划,这都可以在个人陈述的基础上稍加修改。
我的个人陈述是在5月份完成的,前后共4个版本,主要包括简介、学习情况、科研情况、其他经历、未来研究计划和规划等部分,内容大致与简历相同,但要用更丰富、流畅的语言去进行完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校和老师需要有不同的版本,稍作修改即可。
04 推荐信
这又是一个很令我感激的部分。
由于学生工作和有一个比较主动性格的缘故,我接触到学院的很多老师,所以在推荐信这块倒不担心。但是身边也有的朋友因为学院对写推荐信教授职称的要求而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授写推荐信。
关于推荐信,不同的学校或者科研所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我最早投的北京中科院遗传所,对推荐信没有要求,但是分子卓越创新中心需要两封推荐信,北大前沿交叉院需要三封推荐信,而且对于给你写推荐信教授的职称要求也不同,例如拿校内推免资格需要两封且至少一封是正教授写的。
关于内容和格式,我也查阅过不少资料,问过学长学姐,大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自己写好,老师简单修改然后签字,但后来我才知道并不都是这样。
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过来人,他们知道学生需要怎样的推荐信,因此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不需要反复强调格式内容等等,要注意礼貌,毕竟老师没有义务给你写推荐信,同时要提前给老师准备好信封等材料。
我前后共请过4位老师给我写推荐信,分别是彭良才教授(毕业课题、科研项目指导老师)、Kenichi Tsuda教授(分子植物病理学老师、拟研究生导师)、刘浩副教授(本科班主任、农业植物病理学老师)、万虎副教授(植物化学保护老师),各位老师都是自己拟写的(提供给老师简历和个人陈述),非常有经验。
05 邮件
这里的邮件是指给心仪的导师发邮件。
当选定院校时,最好能够在夏令营开始之前确定好你心仪的导师并且准备好邮件,如果有条件建议直接去对应院校,实地感受心仪导师所在学校环境、课题组实力、氛围等等,去和老师聊一聊,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聊一聊,这样你才会真正知道这个课题组适不适合你。
我南京大学的经历即是如此。
关于邮件的内容,我在这里放一个我自己的模板(可左右拖动)
尊敬的xxx老师:
您好!我叫xx,是一名来自xx大学xx专业xx级的本科生(xx届本科毕业生),由于xxx(具体原因,可以是文章,可以是讲座)我了解到您,老师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有不少启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xxx(可以添加一些科研以外的理由,如在讲座中体现对学生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等等)
凭借本科期间优秀的学习成绩,我预计可以取得我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在了解到xx(老师所在的院校)的推免规则以后,我决定向您写下这封自荐信,希望能够有机会免试攻读您2022年的硕士研究生,不知道我的条件还有哪些不足,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真诚地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些建议,好让我有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为了让您对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在附件中添加了我的个人简历和个人陈述,劳您查阅,谢谢!冒昧致信,恳请您海涵!
祝好!
xx大学 xx(姓名)
xx年xx月xx日
06 拟接收函
拟接收函用来证明导师明确表示愿意接受你为他的学生,不是必须,但有的话最好。
07 保研电子材料
这里的电子材料,是以我们学校拿到本校推免资格所需要提交的电子材料为例,其他学校可以类似整理。
由于政策改革,我们学校对于保研名额的申请也从答辩变成了80%成绩+20%材料。
成绩固然非常重要,但到现在这个阶段基本已成定局。
而材料尽管只占最终成绩的20%,但考虑到参加推免的同学成绩相差没有那么大,这20%则显得至关重要,至少不能和别人差的太多。
这100分中,科研占大头,折合一下可以占总分中的8分,竞赛获奖的人是少数,志愿服务大家都差不多;由于疫情缘故,我们专业也没有到国际组织实习的同学,因此科研材料这一块得好好打磨。
很幸运,评委老师们对我的材料还比较买账,给了我本专业最高分。
重新打开推免遴选办法,其实电子材料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文件里明确说了需要提交个人申请陈述表、相应科研记录本、获奖证书等支撑材料,看似只有三样,但是“等”这个字就非常灵性了,给足了发挥空间;另外电子材料是需要打印出来的(证书需要提交原件和复印件)。
平时做了多少科研,记录本写的怎么样,基本已经成为定局,但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去进行优化。
首先,一个好看的封面会给老师与众不同的感觉,但因为是推免材料,所以切忌花里胡哨!
其次是一个条理清晰的目录,使用word整理即可。
- 文件里明确需要的材料必须要有
- 拟接收函类似的文件尽可能要有
- 奖项和荣誉尽可能保证格式一致
再次,实验记录部分可以先写一个概要,再简单描述是否有科研项目的支持,隶属于哪个课题组等。
最后,文件能用专业扫描机扫描就不要用手机扫描,大小宽度尽量统一,电子版本记录也要做的好看!
至于打印的话,全彩印再做个封面就好啦!我当时可是花了足足70大洋!
舍不得钱钱,套不到研!
不要舍不得小钱钱,一辈子就保一次研呢!
2 导师和学校的选择
1 陈迪俊老师与南京大学
由于之前的规划是读生物信息学,我的简历也会针对性的去展示自己,比如我的生物学基础、生信分析的基础等等;
我在鄢老师组“蹭吃蹭喝”的那段时间,时常听鄢老师提及他的好兄弟陈迪俊老师是做生物信息的大佬,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我打算去南京大学生科院陈老师的课题组看看,就给陈老师发了邮件。
如果当时没有发这封邮件,我大概率去不了南大,因为他只要保研的学生且本校就占了不少名额;如果当时没有发这封邮件,我也没办法全面的去分析纯生信分析与实验+分析的区别。
等待老师邮件的过程是漫长的,尽管老师非常快的就回复了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和鄢文豪老师课题组的师姐聊了几次,得知鄢老师也给我说了不少好话,不然陈老师也不会让我这个生信菜鸡过去打酱油。
在联系到陈老师以后,我通过下班牧牧的人脉联系到陈老师课题组的师姐,提前了解相关课题和论文。
需要注意的是,在了解到陈老师课题组的方向以后,我立即开始对相关方向进行研究,如我在5月发过一期讲单细胞组学的推文,毕竟陈老师组重心还是放在单细胞上,我总不能连什么是单细胞都不知道吧?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思考,后来证明了这确实很有用!
四月时,听玉婷姐说华农即将主办第一届单细胞生物学国际研讨会,邀请了陈老师做分享,当时那个欣喜劲儿啊,可是陈老师
他!没!!来!!!
因为太忙,陈老师决定线上分享,线下见面的设想落空了。
我随即改变战略,加了老师微信,并决定在五月中旬期中考试结束后前往南京大学,交流三天。
几年读下来,大家应该都知道研究生导师(课题组)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想要去外校读研,仅通过官网的介绍及一两次报告是远远不够的。
离开武汉的那天,天灰蒙蒙的,刚上高铁,武汉就下起了暴雨,这可恶的天气一直持续到我离开南京。
到了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以后,我与前来迎接的杨发师兄会面,师兄请我吃了忘了叫什么的食堂的午饭,一边感叹价格贵的同时(二十多一份),一边汗流不止。(南京闷热不比武汉逊色!)
插楼为好男人杨发师兄征婚。在南大的几天里,发哥承包了我大部分的吃喝行(剩下由下班牧牧承包了),并照顾我在实验室的种种。让我过意不去的是,当天去酒店的时候还是发哥打车送我去,结果回去赶上了大暴雨,淋了个落汤鸡。
逛学校的间隙,当然不能忘了来南大的任务,我尽可能的和陈老师以及师兄师姐们聊了天,重点了解课题组的方向、课题情况、资源配置、未来发展打算等等。
大家都知道,做科研是问题导向,尽管陈老师的生信水平登峰造极,但除去挖掘数据库、开发算法,生信科研人员很难有自己的课题,最多也只是和别人合作(自己主导);更多的情况下,课题都是由做湿实验的课题组主导,生信人反而成了工具人。随着生信的浪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课题组有了自己的数据分析人员。
我就上面的问题向陈老师提出了疑问,陈老师表示在未来有建立小型实验平台的打算,但究竟要多久才能落实,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尚不清楚。
另外,在来之前我断断续续的了解了一下单细胞技术,也知道一些在植物上发展的前景和瓶颈,结合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和陈老师聊了一些单细胞在植保领域的可能应用,很有意思,陈老师也非常感兴趣。
在课题上,师兄师姐们有做植物的,比如冉冉师姐和华农合作做水稻的项目;有做单细胞的,方雯师姐和发哥做人癌症单细胞的;另外还有华南理工大学的师兄开发算法的。
最后离开南大时,陈老师表示如果我能拿到保研名额就愿意接收我。
为什么考虑南京大学?
01 机会
作为一个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前往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学习,本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陈老师作为刚从国外回来的青年教师,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并且联系师兄师姐给我安排住宿、接待,我非常感激。
02 学校平台
众所周知,南京大学作为985中的佼佼者之一,在以后就业上肯定是比211有优势的。
03 研究方向
陈老师课题组研究方向
- 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炎癌转化和癌症转移(重点关注胰腺癌、肠道癌、妇科癌症等)的分子机制,为癌症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新靶标和新策略;
- 采用多组学大数据和比较/进化基因组学等手段,解析重要农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研究对象)生长发育相关的调控生物学基础,为作物的精准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从方向上看,可以从植物学转到人,不仅科研经费和项目会更好申请,对于个人以后的发展也是有益无害的。
为什么没选择南京大学?
01 纯分析还是干湿结合?
自从南大回来以后我就一直在想生信和实验的关系。去之前,我和学院做不同方向的老师(病理、棉花、生态等等)聊过,大家的想法出奇的一致,即问题导向,各课题组都在鼓励学生学生信,奈何实验负担重,很少有人能学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其次,感觉南大的师兄师姐相较于生物学出身的学生,他们在生物学背景上会比较缺失,我好几次还在想如果我进组了一定要建议陈老师带大家多去一线了解(旅游)。
我之前决定学生信,一是因为生物学就业难度大,二是选择科研的话离不开分析。
后续跟我们学校信息学院生信本科毕业的师姐聊天的时候,她觉得尽管是生信本科毕业,就业去公司也只是跑跑流程,去医院的话也只是单纯的分析工作,生物学思想是甩不掉的,这和我之前的想法有点出入。
在经过考虑,我决定首先提高我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再做湿实验,即干湿结合,让数据物尽其用。
02 氛围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喜欢交朋友、喜欢和人相处的人。
去了南大以后我会感觉有些断层(失落?),感觉关系限于组内,比较闭塞。相对而言,我在华农有很多资源。
这样的资源包括对学校的了解、对院里其他老师的了解和交流以及和其他年级的人际关系等等。
03 城市
可能是由于我去的几天都在下雨,我对南京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又因为我本就是湖北人,不想离家人太远,一直以来都打算以后就在武汉定居/工作,所以心底里一直想留在武汉。
04 其他
后面跟班主任聊天的时候,老师个人看法:当一个老师还是博后,在大组也许能发好文章;一旦独立做PI,那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以前组内的方向你是做不了的,你得重新选择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平台的建立也是要时间的(也许生信这块会好一点)。
简而言之,做学生的时候可以用导师的资源,而做导师以后资源都得自己去争取,对于刚建组的老师则更难。
浙大陈迪教授也在他的公众号里讲过新PI在实验室管理的“血泪辛酸”。
2 王佳伟老师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在6月我出了一期关于王佳伟老师的推文我的日常||我发现了一个神仙老师,文中我提到被王老师圈粉,总之是非常喜欢王老师,直呼男神!
以前觉得以我的性格,我读研是不会考虑中科院等研究所的,相反学校的氛围会更适合我,但王老师让我直接忽略这一点!
谁知道就在5月底,忠坤giegie去了上海,并拿到了植生所的offer,直接晋升华农保研第一人,羡煞众人。回头一看,居然是开放日!
大意了,我没有闪,我天真的以为中科院的开放日和警局开放日的视频里所展现的一样,只是去参观一下。
为了有机会成为王老师的学生,我向同在植生所的津易姐咨询,随后立即给王老师发了一封邮件。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由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简称植生所)和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简称逆境所)组成,王老师在植生所。
得到王老师的回复相当开心,也在这个时候得知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将在六月中旬来华农进行推免面试。
由于在六月中旬,我已经和Ken确定了留他们组的意愿,因此我对植生所没做准备,但我仍选择报名参加推免面试,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因
- 上一次参加类似的面试还是在18年6月的地大(武汉)自主招生,毫无准备的我就差0.25分拿到降低分数线20分的优势;虽然我大概率不会参加别的学校夏令营,但我想借此机会为未来积累经验;
- 非常想和王佳伟老师接触交流
在报名推免面试以后,由于参加面试的人非常多,包括生科院、园林院和植科院共六七十人;很多学校夏令营的初审又几乎只看成绩,我的成绩并没有优势,因此我非常担心无法通过初审,但好在听说院领导希望他们能够给我们每位同学一个机会,这才没在初审阶段筛人。
上完课以后,我立即前往面试地点等候,甚至连证明材料复印件都没有打印,只有一份原件,这非常不值得学习,我当时这样做一是因为招生老师明确表示可以只带原件,二是我已不打算去植生所,三是那段时间正是考试高峰期,又有其他的事情要忙无暇顾及,但多打印几份复印件给面试的老师没有坏处,你以为省的是钱,其实葬送的是你的机会!!千万别省这个钱!!!
排队取号,我拿到了9号,鑫彤是8号,我俩聊了会儿天,他接着背他的中英文自我介绍、复述科研情况,我接着复习第二天要考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坐我后面还纳闷这孩子咋这时候还在看这玩意呢?
当然我这操作也不值得学习!
后面的事实证明,鑫彤充足的准备很关键,据我所知鑫彤拿到了北大现代农学院优营、上海植生所offer,同时也拿到了PTN项目入营。
鑫彤结束面试时,已经到了中午12点多,老师们要出去吃饭了,我眼尖一眼看到刚出来的王老师,马上冲了出去给王老师混了个脸熟,称我就是之前给他发邮件的小菜鸡,王老师也因此记住了我。
下午一点半左右,继续开始面试,我心情平缓的进入面试的教室,熟练的将证明材料递给已经伸出手的王佳伟老师,随即坐下开始自我介绍,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自我介绍可能还不足以1分钟,除了简要介绍自己以外仅仅是用一句话概括了我的课题方向。
面试过程很轻松,感觉就是聊天,内容主要是针对简历上写的内容、未来规划以及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除了对自己的做过的科研项目和原理熟记于心以外,在这里我提几个个人认为比较加分的点。
因为王老师认识鄢老师,在他看到简历上我曾在鄢老师课题组学习的经历,他很好奇我学到了什么,但我除了在鄢老师那混吃混喝真的就没学到什么啊,因此我就平时积累的东西,说我了解到小麦目前研究的困境,基因组太大,没有较好组装的基因组等,随即一转,说道我在鄢老师那第一次接触到生物信息学,并通过鄢老师了解到陈迪俊老师。在五月份中旬前往南京大学交流了三天,充分了解到纯生信实验室和干湿结合实验室的区别。
这时左边的一位面试老师提问:“你是自己联系的还是老师给你安排的?”
“我是自己给老师发邮件,征求陈老师意见,然后安排时间去的”
“Impressive”
第二点是王老师在看到我做了很多很杂的实验,但是却对生信非常感兴趣
”我非常喜欢去了解不同方向的课题和技术,比如说虽然我是做酵母的,但我也会去了解玉米、小麦,他们正在面临着什么难题,采用什么技术,了解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从更高的维度、更全面的分析我的课题。”
“以后就打算做生信是吗?”
“不是,通过在南京大学的经历,我打算分析和实验都做,因为如果不会实验,生物信息是工具,做实验能够帮助我更加了解数据,而分析则能让数据物尽其用。“
王老师很满意,临走的时候说”和我保持邮件联系“,此时心里乐开了花,也以为植生所稳了。
当晚公布的面试通过名单里没有我,还是非常失落吧,我以为面试过程还不错。
现在回忆起来,可能有以下原因:
- 我以为我的材料老师们会轮流看,因此我在自我介绍时非常简短且简单,但在实际面试中,王佳伟老师主导了我的面试,因此材料一直都在他手上,其他老师对我的经历并不了解。
- 面试通过需要所有的面试老师一致同意,正如王老师所说,也许我并没有把自己最亮的一面展现出来。
第二天等了好久"研究生部老师的联系",甚至去私戳了招生老师,老师表示没你啥事了,退下吧。
但谁能想到植生所和逆境所招生是分开的?!
在中午的时候突然收到了通过面试的短信,还挺惊喜的
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放弃。
当然,不建议大家像我这么做,大可先答应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也是绝大多数保研人都会选择的。
很多人都会这么做。
3 津田贤一老师与华农
以前就听说我们学院引进了一个日本教授,但从未有机会接触,第一次是在电梯里遇到,非常的简朴以至于看不出来是教授的样子(我们农学的教授都非常简朴)。
正式见面是5月,在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上,穿的非常正式,之前写过一期推文。(这里放推文)
在Twitter上有过交流以后,我们就转战微信,刚开始也只是关于课程内的一些想法和问题进行提问。
但当我发现他很喜欢用中文的时候,画风突然奇怪了起来,开始了“各说各的”。
我在这个时候第一次拒绝了老师,正如我所答复的一样,是否读博士要看我硕士的情况。
除了上面的图,我也问了大多数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选择中国/华农?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呀!
我和Ken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互动都比较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Ken也曾问过我要不要考虑他的实验室,加上老师的大名气确实有利于我保研,我很希望能拿到Ken的推荐信。
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要留校,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华农很好,但都想借助华农的好平台跳到更好的平台,试问谁还没有一个在清北读书的梦呢?
在五月底我就向Ken表达了是否能给我写推荐信的请求,ddl是6月10号,Ken非常豪爽的答应下来,并且在第二天一早就发给我了。后续因为不同学校对推荐信的要求不一样,Ken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在申请校内推免资格时,Ken更是手写推荐信。
Ken的执行力和对学生的态度可见一斑。
从我们上面的表述应该不难看出,我已经是Ken的小迷弟了。
在申请完北大前沿交叉院夏令营以后,我联系上了Ken组内的师姐,也开始正儿八经的打听Ken组内的情况,某个不经意的午后,刚趴下准备小憩,收到了Ken的消息。
You are always to welcome to my lab. If you change your mind, please let me know anytime. My lab is one of the best labs fo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in the world.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research is one of top priorities raised by Xi. In the future, you have a good opportunity. If you find that you want to do different things, you can always do from PhD or postdoc.
Ken曾在推荐信里写"It's a pity that our school cannot attract him for graduate school.If he desires,I would immediately bring him to my team.I give my strongest support to him".
这次也是。
欣喜之余,也要看懂这条信息的意思
- 只要你愿意,我随时可以接收你
- 我的实验室够牛,别担心
- 我的研究方向是战略目标,前景光明
- 如果以后你想做别的方向,我会支持
这样的好老师还不冲吗!
4 其他老师和院校
除了我上面列出来的老师,我还考虑过北京大学前沿交叉院定量生物学中心、中科院北京遗传所、中科院北京基因所、中科院上海逆境所、华中科技大学、华农信息学院等学校的老师,甚至有的老师邮件都准备好了,但最后没有发出去。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院定量生物学中心在夏令营阶段入营了三十多人,我这种保研边缘人自然是没有在其中;中科院北京基因所倒是入营了,但在决定留校以后也是放弃了。
3 结语
写到这,我的保研经历能说的就差不多了,现在想想选导师和学校好像也没有那么复杂,正如Ken说的“你不能改变你的运气,但你可以吸引运气”。
那么如何吸引运气呢?见仁见智啦!
现在的我已经在Ken的组里学习我心心念念的生信啦,踏入新的征程,大家都要加油!
希望大家都能通过我的经历学到一丢丢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