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一种饮食习惯。但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无论到另一个地区生活多久,都难以彻底改变。二十岁到东北,已过四十三载了,还是没有完全适应,时不时怀念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现在高粱米、苞米在东北也成了稀罕物,最占常的就是大米饭。炒菜米饭,炖菜米饭,煎鱼米饭,烧肉米饭……想变个花样,仿佛只能依靠副食。也许是米饭做起来方便快捷,没有啥技术含量,淘米入锅加水插电定时就Ok了,也许对当地人来讲,米饭真的好吃才不离不弃。我不得意米饭,没那个上顿下顿接二连三持续不断享用的口福。经常用面条、面片、馒头、包子、铰子、馄饨来调剂,但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炸油糕、现做现吃的土豆粉、荞面、莜面的各种做法和吃法,像艺术品般的花样,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很长时间没吃了,也说不好是真的好吃,还是真的好馋?
前几日家乡同学和我聊起了家乡饭,他开口便道:“有一种食物,我不说名你先猜,猜出来了保证你馋的流哈喇!”
说的这么肯定倒是引起我的好奇,催促他给个提醒。他老人家倒好,真像出谜语似的卖起了“冠子”:
“荞面可做,莜面也可做,稍渗些山药粉子(土豆淀粉)更好。可蒸可煮可焖可烩可炒可凉拌,单独蒸熟了蘸着羊肉蘑菇馏汤汤也不懒。”
因为荞面、莜面均可做,我猜是饸饹?他说不对!再猜是“抿拨股子”?还是不对!那鱼鱼、窝窝、饨纯、鱼子、刨渣子、块垒、黑老娃含柴……我一口气把能想起来的莜面制品几乎都说出来了,总有一个是吧?我反问到。同学哈哈哈大笑:“圪团儿!”
这个我真没想到,因为它做起来太麻烦,太有技术含量了,你若亲眼所见制作过程,一定会被个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所震撼。
首先,开水和面,做到不软不硬,揣揉到位。其次,揪成玻璃球大小的季子,搓圆再压扁。第三,关键环节,用拇手轻挤压慢推搓同时带着螺旋上卷沿儿,保证面皮儿均匀不粘面板不破裂,中间微带螺旋状外沿还有内卷边儿,不练上个三年五载,很难掌握拇指的力度和运动技巧。
至于吃法,相对简单些。
1.煮圪团,与下面条、下馄饨没有太大差别,根据喜好自添配料煮熟带汤即可,但我觉得还是羊肉汤汤最美。
2.蒸圪团儿,做好后开水上锅,上汽再蒸五六分钟,压汽三五分钟出锅,蘸肉汤、蘸菜汤,蘸配有黄瓜丝、水萝卜丝的冷盐汤或炝拌,就随自己的心愿而为了。我最得意随蒸笼一起馏制的“羊肉蘑菇馏汤汤”。小时候看我爹爹自己一碗,肯定超级香。
3.炒圪团儿,上笼屉蒸八分熟,起锅烧油,葱姜蒜花椒大料调味,酱油耗油调色,愿吃肉放些肉丁,喜欢菜花红柳绿任你配,将晾凉的圪团儿下锅翻炒出锅装盘,既可当主食,也可当菜吃。
4.烩圪团儿或焖圪团儿,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没区别,只是叫法不同。起锅烧油将配菜翻炒至半熟,适量加汤烧开,圪团儿不用蒸,直接爬在菜上,加盖小火慢炖,汤汁收的差不多时,混合翻炒,关火,扑蒜末,放鸡精或味素即可出锅。
荞面和莜面自身粘性较差,渗入适量的淀粉,如同在生铁里加入了合金元素,增加了柔韧性,再经过手工揣揉挤压抿推搓,如同千锤百炼后使内部组织更为至密,力学性能大为增加的钢(学机械的,一不小心就与专业联系上了)。这样做出的圪团儿,口感顺滑,细腻有嚼头,多种形式变换又有了新鲜感,看着好吃起来自然香纯口味佳。
您馋不馋我不知道,反正我是真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