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现,我们消失,我们对于一些人的生命如此重要,但我们依然只是经过。”
文│静 寻
文艺小青年们等了很久终于盼来了这部片子——《爱在午夜降临前》。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老了,在观众心中,他们应该还是九年前的样子,在巴黎大街上暧昧的走,有情无情的聊,空气中荡漾着一触即发的激情。或者再往前推,十八年前,维也纳大街,也是边走边聊,
彼时法国娘们还是法国姑娘,美国作家还是毛头小子,人生还长,爱的可能性正多。
观众说再不相爱就老了,导演拍拍脑门儿想是这么回事啊,于是十八年前的初相遇,九年前的再邂逅,演变成如今的有得吵,这一次的背景,是希腊的宾馆。生活已然没有新鲜可言,连宾馆都是希腊的朋友预先赠与的快乐,瑟琳说——她不喜欢!这是三部中最不含蓄的一部,但脱掉衣服的瑟琳还是愤怒的穿了回来。
没有铺垫,影片开门见山的宣布他们已经是一对双胞胎女孩儿的父母,未婚,但一起生活了有九年。九年前的那部《日落之前》,意犹未尽的留白式结尾于今天有了确切的解释——那是一炮,且没有防护,带来了一对女儿与九年陪伴。
谈话,从1995年到2004年再到2013年,三部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镜头都是这俩人在交谈,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戏味儿很淡,淡到让观众起疑虑:这还算是电影吗?我曾在课上给学生放过第一部——《日出之前》,本以为两个异国大学生的邂逅与交谈会合那个年纪的人的胃口,谁料判断失误,学生们是熬到最后的。一个男生恍然大悟地在片尾曲响起时说:“这电影就两个人儿演啊!”有情可原。很多人不太习惯过于纯粹的电影,不习惯直接进入人心,或者说,今天的人习惯于被刺激,不习惯于被启示,已经没有能力谈心。
不过,十八年前杰西和瑟琳在维也纳大街上聊的是什么呢?理想、生死和并不令人满意的世界。九年前的巴黎,同样的关键词依然充盈着他们的谈话。但时间走到2013,他们在争吵,吵杰西是否应该搬回美国跟前妻争夺孩子的监护权,吵瑟琳是否应该换工作以及因为孩子失去自我,吵彼此有没有出过轨……不再云里雾里,不再海阔天高,谈话变得具体,具体得让人抓狂。十八年前的火车上,正是一对儿争吵不休的中年伴侣给了他们相识的契机,故事如此冗长,长到他们终于变成一对儿争吵的中年伴侣。
这样的片子着实不讨巧,连剧本都不容易铺开。如果九年前的再相逢他们没有抓住彼此,如果今天是又一个九年的再一次相逢,他们将没有时间争吵,也许依然会暧昧的谈谈世界,谈谈没有实现的理想,抱怨一下彼此的生活伴侣,然后呢,然后他们还有用不完的激情拥抱彼此,哪怕拥抱之后是别离。这才叫电影嘛,这样,爱才可以轻易的永存,因为不去触碰而永远封存。
但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两位主角一起商量出了这样一个并不浪漫的剧本,没有想象,只有现实:灵魂伴侣,终于在一起的那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的那两个人,能不能照顾好当初吸引彼此走到一起的那份默契和爱?摆明了在跟人性较量!没有了距离,没有了陌生感,你让爱寄于何处?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没有殉情,会不会早散了……
午夜降临前,杰西和瑟琳停止了争吵,爱被忽视,但终究不等于消失。影片承认了人性的弱点,又不忍心就这么被打败,片名便是寄托,午夜之前,还是让爱降临吧,不然人生该多苍凉。
还是电影,不是人生。人生里灵魂伴侣不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总有一个叫命运的东西出来捣乱,即便几世修来的福分把男人女人牵在了一起,也经不起天长日久,日久天长。相爱是一件事,相处是另一件事,在相处中保存那爱是第三件事儿,且难度极高。真实的人生正如片中希腊作家满头白发的女朋友所说:我们出现,我们消失,我们对于一些人的生命如此重要,但我们依然只是经过。
为经过干杯,别管爱会不会再一次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