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篇 我的农家生活

虽然一直跟人家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但是我从小上学,十六岁离开家出门上高中,从此极少回乡,所以下地的时候并不多。我爸爸是老师,家里只有三亩地,爸爸妈妈两个人基本就能做了,也几乎用不到我们兄弟干活。所以做农活的技术差得可以,到地里去基本上都是去玩。不过作为一个从小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对农家生活总是怀着几分眷恋的。总觉得那才是我的生身故乡,将来也还要回到那里去。

虽然只有三亩,但却是小麻雀五脏俱全,毕竟不是主要靠它过日子的,所以也就不必专种高产作物。除了常常多种几棵芝麻或者豆角以外,和村里其他人家的耕种习惯差不太多。夏季小麦成熟,收割了之后种上玉米、花生、黄豆、红薯、棉花、谷子、白菜、萝卜,有时候还有高粱。当然是以玉米为主了,和旁边二伯家的地一比我家的基本就是老和尚的百衲衣……

到秋天这些东西就都成熟了,然后就是收割。这其中,收玉米(我们那里称为掰棒子)是最重要的一个活,也是我干得最多的。爸爸拿镰刀把玉米一棵棵割倒,我和妈妈、弟弟蹲在后面把一个个棒子掰下来。整个工作一般要一整天才能昨完,拖拉机把棒子们装回来,然后拽到房顶上。还不能那么摊着,要在房顶边上摞成一摞摞的,省地方也容易晒。晒干大概要到冬天了,小时候都是用手把一个个籽搓下来,当然现在有了机器了,要容易得多。

花生怎么收呢,拿铁锹挖一下,然后连蔓带花生豆拔出来,我们要干的就是磕掉它上面带的土。带着蔓子拉到家里,然后就是小时候最喜欢干的就是“摔花生”了,拿上一个长凳,后面用包袱围上,然后就在凳沿上摔,花生自然落入包袱中去。因为是一群人坐着摔花生,所以可以一边干活一边说点什么。每年秋天我家摔花生的时候常有邻家小孩来帮忙,因为我妈常常在这个时候讲一些民间故事。我小时候听的故事几乎都是摔花生时候得来的。

黄豆的收法更棒,要等豆秸和豆荚都成焦黄之后割下来拉到家里房上,然后用大棍砸,成熟的豆荚遇到力作用自然裂开。不过这几年村里修了公路之后大家都把豆秸拉路上让来回路过的汽车轧,豆粒就慢慢脱出来了。

红薯(我们称作山药,而一般称山药的东西我们称白山药)就不用说了,拿铁锹挖或者三齿刨。这个活一般用不到小孩,跟着去的都是想吃生山药的。红薯地里有时候会有田鼠洞,小孩们喜欢抓它们玩,一人拿铁锹挖它的洞,然后另一个人去后洞堵着。洞里面一般两条路,一条通向粮仓,田鼠偷来的花生玉米都藏在那里,有时候会有好几斤呢。另一条通卧室,会有一些茅草什么的。田鼠很机警,听到动静就往后洞跑,守在那里的人正好抓住。田鼠其实和家里老鼠没太大区别,也就是耳朵圆一些,稍稍胖一点。

运气再好点还能遇到刺猬,这个是小孩最喜欢的动物了,拿回家养笼子里面。什么都吃,不过很容易跑掉……小孩子们这个季节捉得最多的还是蝈蝈(我们那里叫蚰子),会叫的雄蝈蝈你估计见过,这个捉住没太大用处,也就是拿回家放葡萄架上让它叫。主要为的还是雌蝈蝈,老大一个肚子,长长一条尾巴,满肚子都是籽,烤了吃那叫一个香啊。我觉得比吃螃蟹还过瘾……不过蝈蝈是种很娇嫩的昆虫这几年农药用得多了,越来越少见了。

城里人稀罕的蟋蟀我们那里多的是,根本都不屑于去捉它玩,捉了也是喂蝈蝈的,还有蝗虫和蚱蜢,都是成不了灾的小害虫,在孩子眼里就是一种玩物罢了……

白菜和萝卜要到冬天才能收,一般都下了一场雪了,白菜要拿草绳绑住半个月才能长好芯,萝卜直接拔了。弄回家以后要放到窖里,不然会冻或者烂掉,一个冬天主要就靠它当菜了呢。萝卜除了少数晒干以外大都腌了咸菜,不过很多都吃不了……

玉米收获完以后把秸秆打碎埋到田里,然后浇上一水就可以种小麦了,这个倒是简单,因为有专门的播种机。

过不几天,麦子长出来,这是也差不多要下雪了,“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大雪特别多,每年几乎都有一两场,而且也不化。那时大人们还不怎么去城里打工,于是就跑出去捉野兔,我跟着去过几次,每次都空手回来,难道那时候就是祥瑞了?不过野兔好歹见到了,跑得那叫一个快啊……还吃过一次邻居家捉到后煮着吃的野兔,不很好吃,肉糙而且一股子草味……

冬天快过完的时候就到了过年。小时候感觉过年的气氛特别浓,大概腊月十五就开始忙活,最先干的是做豆腐。把自家的黄豆拿到村里做豆腐的人家,小时候觉得黄黄的黄豆变成一大块白白的豆腐特别神奇呢,那天最爱的还是喝一碗嫩嫩的豆腐脑:)豆腐做好送到家里以后大部分要炸,切成一个个小片,放到油锅里炸成焦黄。这样的豆腐吃起来硬一些而且防腐。那天基本上是不做饭的,大人孩子都吃个豆腐饱。

我们村逢阴历2、7过集,所以腊月22和27是最热闹的时候。22集上买肉是最重要的,大概30多斤吧,拿家里把瘦肉剔下来留作过年饺子馅。剩下的皮、五花肉、骨头就放在锅里煮一晚上,第二天将五花肉切块存之而骨头上的肉就让我和弟弟吃了,小时候为抢夺好肉吃没少打架。剩下一锅汤也不扔掉,过几天杀了鸡要拿来煮的,炸丸子也还要使。

杀鸡大概是27以前,有公鸡优先杀,没公鸡就杀母鸡……这是爸爸的活,杀完褪了毛开膛破肚放汤锅里煮,也是一个晚上。早上爸爸会把我和弟弟叫醒,然后就在被窝里享受一两块鸡肉或者内脏,想起来就馋……

对了,这几天炒花生也是一个大活,用一口大锅放上沙子慢慢的炒。一个正月靠它做零食招待客人的。接下来就是我最喜欢的炸丸子了,妈妈拿面粉、粉芡、鸡蛋、瘦肉、豆腐揉一块做成馅子,爸爸用手挤成一个个小团访油锅里炸,我一般是负责烧火的。这个需要火旺,所以只能放到大灶上烧柴。其实我最重要的还是负责吃,已开始基本是出来一个吃一个,吃得比炸得还快,香香酥酥的……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要留着它们到以后才吃,炒菜明显就不香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小时候这些习俗我们家都是严格遵守的。小时候对扫房子印象深刻,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要搬开清扫一遍,床底下、柜子后面、犄角旮旯里面藏满了以前以为丢掉了找不到的好东西。

集上就是最后的疯狂采购了,那天都很难挤进去买东西,真个人山人海。这天买的有衣服、蔬菜、鱼、对联、年画,当然还有鞭炮,到处熙熙攘攘,可以说这天是农家的狂欢节……

二十八、二十九两天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蒸馒头蒸花卷,做年糕,剁饺子馅,修灯笼,扫院子……因为初一到初五是不让做活的。到大年三十下午最后清扫一遍,拿抹布把门窗细细擦了,在院门口挂起灯笼贴上春联,就可以开始包饺子啦。

年三十晚上多是吃饺子。不过一般吃不饱,因为之后还有活动。吃完之后妈给院子里的神龛都点上小红蜡烛点上香,再点上灯笼,原本黑漆漆的院子顿时亮堂堂的。爸爸多半出去喝酒或者打麻将去了,弟弟和他的一帮子小孩跑出去捉迷藏之类,我便打开电视看春晚。

大概9点来钟弟弟他们玩累了回来看电视,妈便去炒上几样菜倒上红酒让小伙伴们也当回大人,这几年大家都长大了,这酒自然也换成了白的。等的是0点,当电视里面钟声敲响的时候喝的有点迷糊的几个孩子就跑出去放鞭炮,二踢脚却是爸爸来放的。再听,周围人家也如爆豆子一般了……闹完了便赶快睡觉,第二天要早起呢。

说起来,这正月初一早上比平时还要忙,早上6点来钟就被叫起来,匆忙吃了饺子便要出去给长辈拜年(称作“走节”的,很形象不是么?)我和弟弟先行一步去奶奶家,磕了头接了压岁钱就在那里等着爸妈和伯伯们,间或吃点花生瓜子糖。待人凑齐,一大帮子便出去在村里绕,找那些辈分大的老人拜年去,我家在村里辈分极小,因此往往要绕半个村子才完。爸爸他们对这条路线熟之又熟了,从小就走的么。

老辈们大开了门等着,给大人递烟小孩送糖,有些老人一年难得笑一次也放那时了。走完一圈绕回家来该是10点钟,骑上车子带着鞭炮点心水果去给爷爷上坟,坟头在地里,若下了雪要弄一身脏——那时非跪不可的,就是新衣服也顾不得……回到家几乎是午饭期间了,妈把昨晚给神们上过供的鸡鸭鱼肉热了端上来一顿饕餮……

吃完饭大人们或打麻将或玩扑克,我多半是补觉去。初二初三是去姥姥家的时间,其实主要是看舅舅们和大姨。和在我们自家村里一样,我和弟弟两人把妈的长辈拜会一遍在舅家吃了席才算完……

以后这正月的事还很多,初五初十十五都是节气,不过十五吃元宵这几年才开始。比较有趣的是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那天也要吃饺子,据说是为捏住老鼠嘴。正月十五我们这边的习俗是敲鼓,也许因为“五”和“鼓”谐音?相邻几个村也都有鼓队,每年聚一起称作“行鼓会”,各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鼓点,村里人大都能敲上两下……这几年又添了个项目,村里敛钱请剧团来唱戏,鼓会反而被淡忘了……

过完十五年就完了,小孩们开学,大人们开始干活。什么活?梨树该刮皮修枝了,刮皮是为去虫,修枝是为保证营养均衡。田里的小麦也开始返青,小草开始长出来——拔草也该开始了。

二月二,龙抬头,过了二月二,梨树就该开花了。花盛时真如同降一层雪般,农人不懂得欣赏这个,他们只知道要疏花——一根小枝上只能留一朵花,不然都长不好。在麦子长高之前就主要伺候这梨树了,疏完花要疏果,疏完果要不停打药,我从小跟着去,也没少捉喷雾器杆子……

待到农历6月份,麦子就快要熟了,一个个穗子吐出来,这时就要浇水,基本是爸爸负责改口子,我负责看满不满。再过上几天,籽粒饱满了却还绿的时候是烤着吃的最好时候。火小一点烤的嫩滑,火大一点烤得香脆。

再过一阵麦子便熟了,这是正是盛夏,学校索性放了两周的麦假,反正也要被家里拉去干活——倒没什么重的,也就是在麦场上看着,怕人偷东西。

小时候没有收割机,打麦子要碾出一个场来,然后把麦子割了放到扬场机里打出来,所以收麦子一直是最重的活。地多的人家要一个星期才能弄完。大概我上高中开始大家都开始雇佣联合收割机了,一台大机器扫过去一大片麦子就全部变成了籽……原来是苦中苦的收麦子,现在也没什么了

麦子收完便要播种秋粮,玉米花生黄豆种的时候倒差不多,都是用铁锹挖坑埋进去种子。浇上一水之后先不管它,因为梨树又该收了。相对来说,收梨是一种更有趣的活动,因为可以边摘边吃。小孩子们还可以趁机爬爬树,一年里也就这时是让爬梨树的。

梨是边摘边卖的,一般是从梨库买来箱子,摘满了就拉去卖。梨箱都一般大,不过有的装36个,这么大的梨就叫做“36梨”,36梨大概一斤吧,属于顶大的,据说还有24的,不过我没见过。其他的就是什么60、80、120,最小的是140的,所以在我们那边140便是小的代名词了,我有个小学同学外号就叫这个。

小孩子们另有一种娱乐,把用来钉梨箱的铜钉(形状就是钉书钉那种,不过大的多)磨成飞镖玩,正好那绑箱子的塑料绳能做成穗子。乍一看跟电视武打片里飞镖一模一样,可好看了。

梨子收完这秋粮也就长挺高了,玉米花生之类都要拔草浇水捉虫,棉花还要打杈。地里是一片的青纱帐。这些东西长得很快,马上就能吃了。嫩玉米棒子掰下来蒸着吃煮着吃都极香甜,嫩黄豆荚也就是所谓毛豆了,放盐煮了可以做菜,嫩花生煮来吃味道更佳,比熟花生煮了好得多……

不过这时小孩门倒不大敢去地里玩,因为不知道哪年开始传说玉米帐子里有监狱里跑出来的杀人犯专吃小孩的。估计是大人怕他们搞破坏编出来的。 再过几天收获的日子就又到了。年复一年,就是这样。童年到少年,少年到青年,青年到壮年,壮年到老年。

这几年农村变化真大,我每年一次到两次回乡,总觉得村子都不太认识了。年轻人们几乎都到城里去了,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虽然到了秋收麦熟时候都会回来。村子里新房子越来越多了,但是却总能感觉到一股子凋敝的气息。唉,我的农家生活,孩子这一辈儿是感受不到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