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一国之君,掌握着全国最高最大的权力,统帅三军。然而为他出谋划策的是他的大臣。有些法令法规也是直接出自他们,甚至是建功立业的功臣。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事甚至会和君权利益有冲突。所以君臣关系如何呢?
    汉王最终能战胜项羽,猛士韩信可谓是功不可没,本来他可以自立为王,可他最终不忍背叛汉王,引兵去就汉王。却被汉王反夺其齐地,改封为楚王,实际上是夺封,当时齐大楚小。齐蒯通曾经多次劝韩信自立为王,背离汉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可后来汉王听信谗言,又用刑罚来惩罚韩信,贬其为淮阴侯,由此韩信也痛恨汉王如此对待自己的忠心。以致后来韩信被迫谋反,终被杀。
    汉王听信别人的谗言,来贬低韩信,以此提高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君主的位置。韩信悲凉的收场,信见疑,忠被谤啊!
    而比较温和的手段就有北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为了防止别人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比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总而言之,君相权的冲突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克服,矫正了君主专制自我调节机制,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正是实现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一种形式,从总体上看,这种冲突削落了相权,但巩固了皇权,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实现。

    16乔暄轲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16班 蒋佳芮
    君臣的明与昏事实上更像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但表面的明与昏并不是事实。那么假设君明为A,君昏为a,臣昏为B,臣明为b。
    君明臣昏,说明君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明智,否则他怎么可能选拔到腐朽的臣子。所以表面是AAB_,事实是AA显性致死,留下的是aaB_。
    君昏臣明,臣子的意见不被君王接纳,无利于国。中兴受阻,盛世中断,如同唐明皇从开元盛世堕落到安史之乱。aabb,bb隐性致死,不足以使aa回归正途。
    君明臣明,则是最理想的境界,AAbb。但也有例外。三国末期,蜀刘禅继位,姜维、蒋琬、费祎辅佐。刘禅是位明君,然而历史将他丑化。魏军兵临城下他开门投降,无非是怕杀红了眼的魏军屠城;乐不思蜀,是保全生命的不得已之策,为了能够归蜀,中兴复国。由于战乱时期的环境问题,基因变异,因此成为了笑话。
    他们的故事我们看着评着,硬生生的把他们归为昏或明、成功或失败。人们被符号所界定,想要冲破围笼,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人禁锢地更加牢固。我们彼此束缚、囚禁,成为了最不想变成的那个自己。
    基因的故事到底不能说明什么,变数太多,你我猜也猜不透。

  • 16 乔暄轲

    纵观古今有才之辈不说是随处可见,但绝对不是凤毛麟角,在我们高中生的阅读史上,中国古代颇不得志的有识之才,可谓比比皆是,在封建官僚制度下,才华横溢的文人们大多只能在官场昙花一现,便遭受重大挫折,但为什么如李白苏东坡等文人仍然能流芳百世为人称道呢,我认为答案为胸襟之别,事实证明,文学天才往往会在与老练毒辣的老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遭遇驱逐,无可避免。此后,李白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踱出官场,踱进他浪漫的文学天地,继续传传美篇,苏一路南贬,离朝廷越远心境越加开阔,明天观景品食作诗不说,也将当地治理得很好。
    再反观贾生,年少受尽赏识可谓风光无限,年仅二十即在天子之下展露头角,却受到老臣功臣的嫉妒遭受排挤,此实属正常情况。文学小青年怎敌政治老油条?贾生即遭贬谪,年轻气盛却受当头一棒,无比失意绝望接近崩溃。自是无法振作。而几年后被召回朝廷却只被论及鬼神当皇子之师内心再也挡不住忧痛而哭亡。如果他有广阔胸襟也许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亦可于文章流传千古。如果他有广阔之胸襟也许不会让一身才华在30余岁白白沦丧。有才者,有广阔胸襟定当与于某一时刻闪光,有才却心窄之人注定沦为历史的悲哀

    《屈贾》:才华与胸襟

    苏轼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你对此有何看法?你认为才华和胸襟有什么关系? 要求: 一、采用“观点+结合史记原文+类比或对比材料分析+结论”; 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