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Y君聊他的工作状态,年末发年终奖,作为编内人员的他比编外员工拿的年终奖少近10倍,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这并非主要原因,在这份工作中,在深入比较了做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的不同体验后,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很适合,但在努力探索背后不合适的深层次原因,是业务不熟悉所致?还是性格所致?喜欢程度有多少?
我与小Y君相识于台湾,当时我们一起在台湾当交换生,每次大家一起出去玩,他的话不多但又略到好处,不夸张不乏味,笑容也是淡淡的,似乎和人群不经意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那时候便觉得长相清朗的小Y君有种遗世独立的气质,一直以为我们的相知到此便结束了。
回大陆后,过了很久,有一天他突然联系我,我们开始聊彼此的近况,那时他在江浙地区工作。从高考大省走出来的他,去了中国最美的大学最好的理工专业,工作后对自己的行业不喜欢,于是边工作边学习,花了一年的时间申请台湾那边的经济学硕士。那段前途未卜的孤独时光里,他可能只是想找人聊聊天,也许因我和他在气质上有些相似,于是联系了我,没料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虽没能进台大的经济系,但他也去了仅次于台大经济系的学校,毕业的时候,面对论文压力和找工作的压力,往返于大陆和台湾,所幸的是,他不仅顺利毕业,也去了自己喜欢的城市,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不管谁听到,肯定会觉得这个男人很优秀。可我认为,用优秀来形容这样的人是肤浅的。有些人的与众不同,不在于找到了多么光鲜亮丽的工作,不在于拿多高的薪水,更不在于买得起多贵的房与车。小Y君的与众不同,在于始终知道想要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局限,了解环境的局限,并一直在勇于做出尝试和改变,证明着个人价值的无限潜能。我想很多人的人生,可能在江浙这段就截止了,做一份将就的工作,找个将就的人,此生足矣。
在北京的一些朋友,他们或是海归,或是从北大清华人大毕业的高材生,充满希望的朝着买车买房目标奋斗,另一些是已实现了这些目标的朋友。我想他们应该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毕竟北京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但深入交流后,会发现事实并不如此。
北京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给自己,造成特大城市的畸形发展,从而造成了房价上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交通拥堵、雾霾严重。朋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越来越难,婚姻家庭的危机感也逐步呈现,甚至已实现物质目标的朋友,也渐渐感受到生活所带来的不舒适感,这种不舒适感来自于,外界环境对小孩教育、对自身健康,对出行品质的威胁。工作上的快节奏高收入和生活的品质,已经不成正相关。开车上班一路堵,为了小孩对口升入较好的学校,从大房子搬到五道口的小房子,周六日陪着小孩穿梭于不同的特长班,朋友亲人和自己也一样忙,一年到头聚不了两三次。他们中有人开始在思考,自己此生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对于还在奋斗中的人而言,他们渴望留在这座大城市并定居下来。北京也许是全国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发展机会多,但工资水平和其他南方许多城市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行业,远远落后于富饶的江浙地区和珠三角一带。这些留下来的年轻人,刚开始满怀激情,体制内的人希望不断高升,体制外的人希望有一天创业。
几年过去了,有些人还坚定不移,但有些人选择了接受现实,接受了在非中心区买一平米的房子至少需要两个月工资的现实(还是至少月收入2万的上班族),接受每年各种名校高材生像白菜一样进公司的现实。追求稳定家庭生活,使得他们不敢冒险也不愿冒险,逐渐丧失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个人成就感的实现似乎只剩下在北京买房买车给子女提供优质教育了。他们中也有人开始质疑,如果换一座城市生活,自己的人生是否会更好一些?
这里又回到小Y君,北京的朋友和他无疑都是优秀之人,略有不同之处在于,小Y君常常会停下来挖掘自身价值,“我是否能每天学到新的东西,这份工作是否可以给我带来持久的愉悦,我个性中那些积极自信、求知欲、包容豁达的这些品质还在否。”追寻与坚持的自我,在现实的打磨中并未丧失,反而为了找到个人价值的存在,而不断适应环境和努力进步,而非选择屈从于现实,让个人存在感越来越弱。钱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当然意义重大,但有人并未因此成为它的奴隶。
当一个人善于挖掘自身潜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尝试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每天努力将自我状态与工作状态、生活状态调整到一个节奏时,我想被众多人追求一生的丰富物质和丰富精神,也会不请自来。生活在哪座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被生活所控制,为了生存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本身而生活。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享受追求的过程,乐在其中。
IP属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