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命,《哪吒》票房要冲30亿!一位特级教师的观影启示录: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哪吒”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人民教育,作者 郑英 这个暑期,想必您已经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不认命,《哪吒》票房要冲30亿!一位特级教师的观影启示录: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哪吒”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人民教育,作者 郑英 这个暑期,想必您已经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上映,就打破了票房记录,一个不爱看动画的朋友看了之后也是好评不断,当问起他感受,他说这部电影让人又哭又笑的。 我按捺不住,跑去影院,果然又哭又笑,小时候看...
文/婉兮 图/网络 1 最近,李晨发了一个严正声明,对之前盛传在网络上的一些流言辟谣,谴责网络暴力,并表示将“依法追责,绝不姑息”。 具体内容如下,请大家自行阅读: 李晨被...
朱光潜先生:
您好!
因机缘巧合,我阅读了您的著作《谈美》,这是你写给青年的第13封信,但您依然耐心的为我们细细讲解,慢慢品味,深入浅出,先生之风,真可谓山高水长。
先生那句“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已经刻在了我的心石上。欲入世,先出世。入世既为人亦为己,我们不应在红尘中迷失自我,一味追求名利,忙于高官厚禄,为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洋洋得意。出世是心灵的超然物外,是心胸的开阔坦然。不为钱财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不因酒色迷乱了前行的方向。先出世后入世是以人心于红尘之外来在红尘中过活,无欲无求是不现实的,先出世再入世应是不为三斗米折腰的豪气。出世,是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入世,是为自己心中的道义。我们入世应怀有一颗坚定的心,坚定是指对入世前为国为家的志向矢志不渝,而不是为了虚无的地位与堆积生霉的金钱。物质是必要的,但为了物质而变得行尸走肉,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先生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探讨也令我印象深刻。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距离所引起的不同态度。距离产生美,竹篱瓜架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也是同一道理。世间每一人每一物,都只在外人面前露出它的1/8,剩下的7/8都是我们所未了解过的。如果你与他朝夕相处,彼此观察,彼此交流,或许可再了解那人7/8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当初第一眼所见到的美可能就渐渐消逝了。为什么呢?这大概也与移情作用有关。刚开始时,我们彼此不了解,所感知的可以是单纯的美感,但随着彼此的慢慢了解,再观察对方时我们便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对他的评价加上去,有了自己的情感我们所欣赏到的便不再是“美感”了。并且因为第一次的美感产生时对方在我们的世界中如一张白纸,但随着关系不断加深,对方的缺点便暴露出来了,美也大打折扣了。
夜晚灯在水面上的倒影往往比灯本身更美,其美就美在这种距离感。诗词中最美的距离美莫过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因为距离的存在,让我们对于事物更有想象力,将其不美的地方舍去,美的地方更加美化,从而使远处的风景成为世间一绝。
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人生因本为艺术化的。在我心中,人生不应仅仅是粗茶淡饭,柴米油盐,还应时时流连于眼前的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看似生命中的过客都有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正是他们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使人更艺术化。我一直认为人生本就应如艺术品,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小吵小闹、市井小事,更不应让生活只剩下金钱与地位。除了这些身外之物我们可以追求的东西还很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不止只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可能我们终其一生也未成为千万富翁,但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美、艺术人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鸟语花香。我认为只有功名利禄的人生不能算为人生,只着眼于蝇钱小利的人生也不能算为人生。人生必须要艺术, 它不是指你必须成为一位艺术家,而是指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和一颗感知美的心。
我对《谈美》的一些个人看法在此与先生分享我将继续研究先生的书籍,并在美学的路上步步探索。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曾千钥
2019年2月16日
整本书阅读~朱光潜《谈美》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
给朱老先生的回信
尊敬的朱光潜老先生:
您好!
有幸在这个寒假拜读您的《谈美》,感悟很深。不仅是关于美学的内容,还有您说理的透彻、有条有理,以及您本身高贵的品质,都令我肃然起敬。
研究美学,我想其终极目的应是让我们的生活富有美,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
您在书中提到人生的艺术化就是本色的生活和情趣丰富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理想化的。最可能拥有这种生活的应该是小孩。游戏是艺术的雏形,那玩游戏的小孩不相当于艺术家的雏形吗?所以要想有艺术化的人生,一颗天真烂漫的初心是必不可少的。
但本性难移、人心难改,想重新获得一颗初心谈何容易?其实“重新获得”这说法本来就有误。我们不要忘了人生的艺术化包括本色的生活,若本性被强制改变,谈何“本色”?且“初心”不是故意获得,而是原本就有的。随着年龄增长它也许是沉睡了,或者说是被纳入“潜意识”中去了。需要在特定时候它才会突然出现,这个时候就是在产生欣赏之时,也是美感产生之时。
产生美感,说易也易,说难也难。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这“直觉”经常被主观代替。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后,你还能像第一次看见井绳一样看待如今的井绳吗?人的主观意识是十分强烈的,这就是为何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获得一次灵感。
“谨慎”这种品质对现实生活来说应是好的。所谓“三思而后行”“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这种品质确实难能可贵。但若要有本色的生活,“谨慎”应当考虑在何时出现了。若面对一座高山,你还在小心思考会不会突然掉一块石头下,那可真是多余了。而“虚伪”,您在书中提到过,它站在本色的对立面,最好是少出现。
人人有初心,但小孩的生活最艺术化,难道我们都要“返老还童”吗?不。首先,我们需要的是更艺术化的生活,而不是完全自由自在,不带脑的生活。其次,“本色”就是说在什么地位做什么事。若“返老还童”岂不违背这一点?
所以,到底怎样才能既本色,又情趣丰富?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里的“初心”指人从一开始就会有的“心”,比如: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源头,兴趣是欣赏的动力,有了欣赏,便有了情趣。
我认为初心的出现其实很容易,但缺乏一种让它停留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是外在的,因为外在环境处处精彩,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环境应是内在的,心情或是心态。放松的心态和缓慢的节奏有利于初心停留。考完试的晚饭时间,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非常浮躁的,因为它们总在想关于试卷的事,而对有些人来说是艺术化的,因为它们不去考虑有关试卷的一切内容,而是卸下紧张,只留轻松,再加上有自由充裕的时间,慢慢吃完饭再回教室,一切都很美好。事后回想起这段悠闲的时光,兴许会勾起一丝笑意。
“深呼吸”是唤出放松的有效手段。“慢慢走”是调节节奏的有效方法。适当的慢,其实是在给大脑留出足够的空间,让疲惫不堪的眼睛发现美的存在,给心灵一丝慰藉,让生活多一份情趣。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心中便放开了,情趣便更有机会进入这一方心灵天地。内心若总是被消极的情绪所占领,封闭自我,情趣哪能有机会进的来呢?
正如朱老您最后送给大家的六个字:“慢慢走,欣赏啊!”其实就是随心生活和有趣生活。
您的读者:刘星雨
2019年2月15日
朱老:
能有给您写这样一封书信的机缘,悉因拜读您的大作《谈美》。虽然您已不在这世间,可正如您所说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您洒下的几点清辉让我在这里禁不住要向您回这封信。
最爱的莫过于您的那句“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一棵古松,在不同身份的人看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同一处风景,在本地人和异乡人看来也有迥异的意趣。这本带有强烈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却让我受益匪浅。在认知世间万物的同时,我们往往杂有个人的欲念和评判,导致事物在我们眼中丧失了本来的美感。但是美学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世界纷纷扰扰,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人生的道路刚刚起步,总免不了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顿,总会感觉到为什么幸运之神为何总是远离你,你的前途,你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让你不知何为,不只为何,迷茫、困顿、沮丧、郁闷时常伴随着你我。但如果你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观察世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欣赏自己的生活,你会恍然发现,原来自己身边还有如此多的美好事物,自己的生活原来如此值得羡慕。身在其中,眼前总会遮一道“为其所困”的尘雾,阻碍着发现美的视线。也就无怪乎人们总是一边憧憬未来,一边流连过往了。而只有从实用世界中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才能享受“当下”的美好。
还想浅谈谈您所提到的“移情”。我爱旅游,也爱听歌,其实想一想,'这其中的快乐不就是源于移情吗?我曾因泰山的雄伟而胸中激荡,也曾因塔克拉玛干的浩瀚而自叹渺小。我曾因一首摇滚而充满力量,也曾因一首老歌而热泪盈眶。正是太多太多的经历融进了太多太多的景物叶和音符,才会在刹那之间有感而发。移情于物,方有一见如故的山水,移情于音,方有百听不厌的歌曲,移情于文,方有千古流传的诗篇。正因移情,万物才着上了我之色彩,变得有声有色。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没说道我真正想对您说的话。您说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从这点看来,我还不至于是个庸俗的人,每每这样想我还挺高兴。因为我对待每件事,也是认真尽全力地付出,当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所得大大少于付出之时,也能从容面对,只要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心就好。比如一次学业考试,一段难得的友谊,一场用心的恋爱,当他们统统消失无法挽留之时,还应该豁达而出。您说不是吗?因为无论失去的是什么,我们都还有艺术地去享受人生的权力!人生毕竟是很丰富的,要懂得艺术地去生存、体验、感悟,但同时,人生也是只有一次,年华老去,失而不复返的。执念太深的人往往放不下,但人生本就是祸福相依、喜怒相伴的不是吗?
我当然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不是凭空,却是根据经验来说,自己遇到假、恶、丑的事情便会激愤,自己做点亏心事也会暗暗自责、内疚。本想逃避开去,不理那些污浊的事,可忽然生出一些社会责任感来,想以己之薄力,用“爱”去感化动摇人心,只希望物欲越发达的世界,人心也越接近真善美。您说好不好?
秉承您的希望,我也想“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虽然您收不到这封信,但您在天国也会感应到吧,我看到您转过身来对我微笑,说:“慢慢走,欣赏啊!”身后是一片清亮的星光。
您的读者:史颜恺
2019.2.14
《非暴力沟通》书评--曾千钥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即为马歇尔先生对这一沟通方式的全面解释。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于2006年因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马歇尔博士发展出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美好和谐,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非暴力沟通》先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再依次介绍了模式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具体指向,在介绍完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后,由本人转向对方,教我们如何倾听他人,而不被解读为批评和指责。
该书的逻辑性比较强,讲解环环相扣,马歇尔博士十分擅长举实例,从生活的对话中体现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方法和作用。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对话会使读者感到不耐烦,但到后面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每一章后都会有小结与实例判断,让读者更好地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而书中最实用的莫过于书最后一页的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分别说明对自己和对他人应采取的交流方式。
非暴力沟通比它听起来更为有用,其实在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并不认为它会多么有用,因为我认为许多关于谈话技巧的书对普通大众并不会起太大作用,可能大部分人都是看完后便扔在脑后,并没有在实际当中进行运用,但随着我的阅读,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首先,马歇尔博士已在第一章明确地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并且之后的每一章都针对一个方面比如什么是观察,观察与评价的区别等,让读者明确的知道自己所看的到底是哪一方面的。最后往知识点中加实例,让读者知道该在什么地方用到非暴力沟通并了解非暴力沟通的影响。
可能在中国很少听说种族歧视,宗教分歧等方面冲突,所以有部分读者并不很能理解为什么非暴力沟通可以在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的内外冲突中起到令人惊叹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将目光移到家庭生活中来。非暴力沟通虽听着很高大上,但它也可用得很接地气,比如过年爸妈谈到成绩时说:“你的成绩让爸爸妈妈很生气。”言下之意是,他们生气是因为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亲生气,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但遗憾的是,这种调节只是为了避免内疚,并非出于对学习的热爱。如果我们是家长,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只提及了他人的行为,即观察,而并没有注意到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应该用“我感到……因为我……”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而作为孩子,则可用非暴力沟通的第二种模式引导父母表达他们的感受,需要以及请求。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你会发现在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都是可以避免的,并且它还可以使人们对彼此的了解更深,更能理解他人。
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让人们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当你打开这本书,你会惊讶于它运用于生活之中所带来的情节逆转,惊讶于它带来的人际和谐。
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现在你便可打开它去寻找你和你真心祝福的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寒假读整本书纲要亲爱的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按照书目构建了高二班级书库,48班有约78本,49班因为竞赛停课书本少了点,但也人手有好书在手。建议每天读书读报时间不少于40分钟。 开卷有益,读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