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永远——读《又到清明》有感
最近读了Moni的《又到清明》感触良多,Moni运笔细腻,将我带回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艰苦朴素的年代。她虽长我十岁,但对于生于七十年代末期饱受那个年代长辈的故事熏陶且自幼就随父母辗转漂泊大江南北的我来说,她的故事并不陌生。这是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农家的生活。其时,物质匮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之下,居民的日常所需全靠分配,用票据交换,而票据的多寡源于艰辛劳作的效率。那时的婚礼三件套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么简简单单的三样东西却能成为改善生活,增加体面的关键物品。没有高楼林立,没有美味佳肴,没有衣着华丽,更没有宝马车里的哭泣……正因为能见到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少,因为人们不容易迷失自己,更容易得到满足和幸福。
这简单的幸福是“翻箱倒柜寻找温暖的记忆”;这简单的幸福是“找一点红薯干或几个干核桃……大嚼慢咽大快朵颐”;这简单的幸福是“用零用钱买一副扑克牌……打发难熬的寂寥时光”,是去邻村看大戏,在戏台前逗留玩耍,在返回途中困得东摇西晃……
这简单的幸福更是父亲的守候与陪伴,因为父亲是这简单幸福的源泉。Moni有个多才多艺的父亲,会唱歌会讲故事能写一手好字,这些成为孩子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如同暗夜里的明灯又如春日的晨露,指引着滋润着孩子们那懵懂又饥渴的心灵;
Moni有个慈爱宽厚的父亲,他背“我”去看病,教“我”写日记,为我订阅杂志,为“我们”准备早餐,陪“我”去面试……年少无知的“我”多少有些虚度了时日,荒废了书本,但从未见父亲的责备;肩负五口之家的重担,忍受母亲的哭闹,从未见父亲的尤怨;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脸上就露出亲切温暖的微笑;
Moni有个知书达理的父亲,他懂得孩子的幼稚顽皮,需要循循善诱,需要言传身教,那炕上绘声绘色的表演,那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成为“我”为之神往梦回和高山仰止的圣境;他了解女儿秉性,知“我”天性纯真,即便是“我”“终日与孩童为伍,不食人间烟火”,他也并不取笑“我”的愚钝;及到谈婚论嫁,父亲也没有干涉阻拦,除了“慎重”二字,也没有过多言语,因为他懂得尊重女儿的选择,相信女儿的眼光。
Moni有个能干顾家的父亲,他虽远在县城工作,但他时时惦记着家人。因为每到周末,“我”就可以魂不守舍地等候父亲那风尘仆仆的身影,与弟弟妹妹分享父亲带回来的美食。一家人长期分离的日子,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父亲就把家人接到一起,让孩子们在一起上学,想法设法在县城安家落户。这在那个没有实行市场经济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及至轮到“我”集资买房,父亲也能出手相助,又赠送家具亲自长途跋涉护送,到达时已至夜深。其爱女之心舐犊之情何其深切也!
父亲养育“我”十几年,陪伴“我”又十几年,其言谆谆,其情切切,其恩深重,其德昭昭。然人生无常,父亲身患绝症,诀别竟来得如此仓促……
Moni的父亲是普天下千千万万父亲中的一员,他具有作为父亲应有的担当,他抚育培养了三个子女,他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并成为子女们光辉的榜样和无穷的力量,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这在那个艰难的时代艰苦的岁月里也是极为难得和不多见的,说Moni是极为幸运又幸福的宠儿,是上天的眷顾,是毫不为过的。
而Moni自会铭记父亲那有形又无声的教导,她为人师表执教二十余年,桃李无数。十年前有幸听她的免费网课,被她如银铃般甜美的笑声吸引。作为志愿者,其心本诚,已足以使有心之人心怀感激,而她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成都令人感动。每天都有设计好的课程,要阅读,要提问,要回答。学生的发音即便是有极其细小的问题她都会一一纠正,给予温暖的鼓励,从来不骄不躁。那轻柔的话语,不论对谁,好像都是在讲悄悄话,使聒噪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让浮躁的内心一下子变得平静。我在想这是多么善良美好的一个女子。后来见了照片才发现,她圆圆的像一只可爱的泰迪熊。那一刻我笑了,笑的那么开心。我知道Moni已经活成一束光把别人照亮。
诚然,Moni一文三千言诚如春日寸草,如何回报日月之光辉!料想她忆往昔温暖情境历历在目,泪如雨下痛彻心扉时虽不为人知,但又不难想象。其时时感怀,不思量,自难忘。唯有燃一柱心香,愿父亲安息在天堂。
又到清明父亲辞世之前,不记得清明。而立之年失去父亲,从此牵挂化作祭奠。 开始收藏记忆中的甜蜜,常常梦回故里。 儿时的我,不能常常见到父亲。县城里的那份差事要养家,母亲陪我和弟弟妹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