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天津
  • 120
    2015的阅读流水账

    1. 《Stoner》 中译《斯通纳》,今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 读完一直想到的是melancholy这个字眼,说不清道不明的,有别于让人流泪号哭的悲痛,也是主人公并无大喜大...

  • 120
    10本文艺美学书教你更有质感的生活

    刚接触美学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的文,读后欲罢不能。其实,美学并不像它所属的哲学那样高深莫测,简单说,是教人如何审美及以美的态度看待生活。我从小爱好书法国...

  • 貌似这是《书都不会读………》那本书里的内容吧

  • 是否要向现任坦白你的过往

    文|廖玮雯 这是一个几近人皆有EX的时代。 无论你的前任是极品,是伤痕,是故人,是忘不掉的人,他都在那里,你如何看待他,如何处理他留在你心里的,身上的,记得的,忘掉的痕迹,可...

  • 写作是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因为类型太多了。有的类型的确不需要亲身经历,比如一些修真玄幻类型的。但是有些作品为什么会感动到读者?必然是因为所写的内容具备一定真实性,甚至可以说从生活经验而来。就像红楼梦,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经历,怎么写的出来呢?细节,往往会打动对方。而做到这点,真的需要你有所体验。比如曾经看过的一本《当我足够好 才能遇到你》,这是豆瓣帖子,最后变成一本书。作者所写的,我真的感觉是写自己,所以特别动人。不需要亲身体验的确可以写书,但是写书是目的吗?不是。唯有当你写的书,感动了别人,或者带给读者思考的时候,写作才具有更大的价值。很多事只靠想,是想不出来的。因为细节足以打败一切。所以这个观点不能说错,但是绝对有局限性。

    写作一定需要亲身经历吗?

    写文章需要大局观,优秀的逻辑构建,生动的人物塑造,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但是,某些作品中特别出彩的地方,往往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经历在经过文字加工之后,往往更加让人产生感同身...

  • @逆舟 南县??

    对别人好一定要让他知道

    文/清梨浅茶 我经常能够看见,有很多人喜欢默默付出,帮助别人做了很多事却不吭不响。就像很多电视剧里男二的桥段,总是默默守护着女主,心甘情愿付出一切。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

  • 120
    如果我想去日本自由行的话?--2015(20岁)

    2015的挑战是日本自由行,旅行社只负责了签证事项,行程、交通、语言都是自己克服的。本任务圆满完成!本文不是一般的游记,我只是提了一点我想讲的、或者值得注意的点。 作为一个计...

  • 常见优秀科学网站推荐

    其实主要是物理类网站,而且我在各种场合推荐过多次。 物理类 物理世界:http://physicsworld.com/ IoP主办,有很多子站 Physics.APS:htt...

  • 其实,说不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谁好。有的人对你的好不是不知道,而是装傻。你就是告诉他又怎样?他会因此心生感激,会因此对你好?错了。他会认为你的好原来并不是单纯的,你还是想获得对方的付出。当然不是所有人会有这样的心态,但是不乏你的某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人。无动于衷,就是无动于衷。这样的人 ,你再暖心,他也热不了。因为他的热量从来没有给过你。就这样。珍惜你的好的人,你说不说对方都会知道,因为人是可以感觉到的。可能有些人是被自己的好惯坏了,但是还是有一些人是懂得珍惜你的。所以说不说,真的不重要。

    对别人好一定要让他知道

    文/清梨浅茶 我经常能够看见,有很多人喜欢默默付出,帮助别人做了很多事却不吭不响。就像很多电视剧里男二的桥段,总是默默守护着女主,心甘情愿付出一切。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

  • @弦惊 同意,我也看过这本书。发现好多观点出自那里,这算是变相抄袭吗?

    怎样获得比旁人高达200%的读书体验

    孔子他老人家早就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只学习不思考,会有迷惑;只思考不学习,是有害的。有时候想想,古人说的话到底还是那么精辟。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导后人该...

  • 有的人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太懒。明明答案就摆在眼前,硬是要别人掰开了揉碎了才可以理解。他们认为自己请教对方,姿态够低, 凭什么对方还那么拽爱搭不理 。我想说的是,人家凭什么浪费时间去回答你那些只要动动脑子或者百度一下就知道答案的问题呢?为什么总是习惯性拜托别人帮你思考?有时候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我真的认为层次挺重要的。有些人达不到对方的高度,就别怪对方的态度。我一个同学就是这样,明明作业在群里都可以下载到,她非要问个不停。告诉她了,她还问在哪里找。我真的特别好奇她以前的作业是她自己做的吗?更奇葩的,她问作业怎么做。我想说,如果你真的不会,麻烦你先把会的做了。如果你只是想抄答案,百度一下就可以,别浪费别人的时间。所以对于文章里学姐的做法,我觉得挺赞同的。不要总是给别人贴标签高冷,也别觉得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够尊重。请教别人不是态度谦虚就够了,请先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谁的时间不是时间?有时候这种偷懒心态,既贬低了自己,也在无意间看轻了别人。

    不是我冷漠 是你太弱

    仿佛一个人一旦优秀到了某种程度,就会给大家留下高高在上、爱答不理的形象。 H就扮演者这样的角色,作为我的直系学姐,她各方各方都无可挑剔,仿佛浑身上下都找不到弱点。她也顺理成章...

  •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两点是矛盾的,我自己就会既有一本读很多遍的书,也会读很多其他的新书。我并不建议人只读一本书,也不建议不停的读新书。任何一个喜爱读书的人都会具有这两个方面

  • 刚刚,我有突然想起,古时候的学子。四书五经看了不下千遍。可多少人真的能用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四书五经?

    是啊,有,董仲舒、朱熹真的哦那个自己的理解解释了,可是祸害中国千年。后代这些人看了千遍四书五经,也没明白里面的道理。而这几本书读许多遍,活活的把人读成了一个傻子、痴呆。

    记得以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还有什么: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自己早都机械的记忆了,也没有想想当时的人为什么要写《千字文》,里面到底在说什么?当时不知道,现在反而更不想知道了。

    你的这篇文章,只是不停的提到“看”“读”书。可是理解的重要呢?只字未提。一遍理解,何必多遍?多遍未理解,看千遍还是徒劳。

  • 如果书中说死亡是一种解脱,你去尝试吗

  • 读书追求速度还是质量,取决于读者自身的需要,也取决于所读书的内容。有的书,洋洋洒洒一堆文字,可是读了后值得你吸收的地方,可能就是短短的几行字。有的言情小说,说透了,就是那么几段感人的文字值得你思量。而有些书,值得你一读再读,比如红楼梦,比如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 ,还有等等书籍。对于经典小说,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很多名著小说流传至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也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所以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那么这样的书就值得一读再读,或者在任何年龄段读了都可以有不同收获。当然这些话建立的前提是,至少你去读了这本书,至少你可以大体知道作者在讲些什么。你说与其读很多书, 不如把一本书读很多遍,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你这句话的前提是这个人首先得爱看书,其次呢,才会谈到应该怎么对待读书这件事 。比如有的人就不是很爱看书,可是他爱买书,最后买来的书搁在书架上,都落灰了,甚至最后自己都忘了。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他可以静心读书,就已经很好了,至少他还有所收获。如果连读都懒得读,请问如何谈到读很多遍?又如何和生命相应证?再者,每个人的心态不同,需求也不同。怎么可能一致呢?如果有的书,有的人读了一遍就已经不想再读,又何必强求他再读呢?你认为读很多书看似高大上,其实得到的都是很浅的知识,很表面化。你认为这是追求数量,不求质量。可是,将一本书读很多次,不也是一种变相的要求次数吗?仿佛不读个几遍,就谈不上理解似的。我觉得这也太偏激了。你可能认为,有些知识需要实践出真知,可是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如此。比如一些写灵异类型的书,难道我为了实践书里的知识,非得去撞个鬼吗?比如那本《目睹殡仪馆之诡异事件》,难道我为了应证它 就得去殡仪馆上班吗?有些书就是打发时间,就是看一乐,没有什么目的。而有些好书,当你读了你会自发的去多读,根本不用刻意为之。而且我认为,读书读了很多的人,即使他只读一遍,至少也比那些懒得看书的人要强太多了。至少每读一本书,都可以收获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见识。管它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呢,总归都有用处,不是吗?只不过有的作用在心灵深处,有的作用于你的生活。就这么简单。

    “看很多本书”和“一本书看很多遍”,你选那一边?

    你爱看书吗? 以前,我是标准的“书虫”,嗜书如命,书柜里永远有看不完的书,因为买书的速度,远远大于看书的速度。 多买一本书,我的安全感就会更增加一些;多看一本书,我的内在就会...

  • 我喜欢你不是寂静的

    “以前听到这样的比喻觉得不能再俗,现在才发现这就是真的”P君看着睡在襁褓中不满2岁的小女儿,眼中的温柔宠溺像是要融化一个冬天,“你看她多像个小天使,多漂亮啊我的小心肝。”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