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的朦胧美
高一五十五 谢亚玲
摘要:李商隐的诗以朦胧之美流名于世。隐晦随朦胧相生,为了使人更好理解感受他的朦胧美,此文从意象,手法,人生经历,个人性格,四个方面浅作分析,并简要提出鄙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李商隐 朦胧美 意象手法 主观感情
引言:金元文学家元好问的评价“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写出李诗朦胧之美美到极致以至于让人又爱又恨。爱其朦胧,恨其隐晦。这样的朦胧美来自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本文浅谈朦胧美的缘由,以达到更深入地感受其诗朦胧美的目的。
一、朦胧美的表现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有最不易讲解,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是浅谈朦胧美的典型。对这首诗从诗名到结尾都有许多解读,我们并不需要一一提出。颔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便足以略窥义山之道。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千古传说。月,珠,泪,三者几近为一,又各含其情,内涵丰富,想象清丽,一种朦胧难辨的妙境油然而生。一方面爱赏此景高旷皓洁,一方面感伤其凄寒孤寂。脉脉此情谁诉?下句日光和煦的山中蕴藏的玉气冉冉上腾,远看如在,近看却无,可望而不可即。一寒一暖中诉尽不可得的惆怅悲思于朦胧意境,其中鲛人滴泪成珠的传说,和“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旧典,更使此时增添一份梦幻与情思隽永悠长以及不可深察却让人痴醉的朦胧之美。
二、朦胧美的缘由
㈠意象
依旧拿《锦瑟》一诗为例,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加之其本身所具有的迷离曲折,意义多种,凄美蕴藉格外引起人们自己的惆怅或者深思。
㈡手法
这里只略说用典。李商隐习过并且擅长骈文,而骈文讲究用典,自然其诗用典颇多颇细颇精。他含蓄蕴藉的朦胧之美在咏史诗上也大方光彩。《隋宫》中最为有名的佳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杨广放萤在柳的两个故实,自然对偶,不仅生动形象写凄凉荒废景,又在一“有”一“无”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㈢人生经历
熟悉李商隐生世的人都知道,他深受儒家教育影响,政治倾向鲜明。最开始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得以进入士大夫的阶层,在令狐楚死后又受到王茂元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可是令狐楚属于当时的牛党,王茂元与李党的人相亲近,李商隐出于两党夹缝之中,难免两边都没有讨好,加之其母丁忧以至于仕途不顺。晚唐风雨飘摇,入眼悲剧场场。他的情感,所思所想,为避祸患无法直抒胸臆,这也是许多文人写借古讽今诗的方式。但李商隐的写作功底使他的诗朦胧幽远,又深刻曲折。
㈣个人性格
世界上没有绝对客观的事物,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我们在用自己的主观眼睛观察。有人说李商隐敏感内向,有人又称其幽默开朗,交际广泛。无论如何,李商隐对纤细事物的敏锐,纤细感情的深谙无可否认。婀娜的柳枝、哀怨的丁香、飘飞的落花、飒飒东风、绵绵细雨,以及纱窗曲廊、轻帷落幕、画堂阑干、冰簟凉枕,尤其是绚烂而短暂的蝴蝶,朦胧飘渺的灯烛,迷离如幻的梦境,都是他感情的触动,感情的寄托。这样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便是朦胧之美,他写下的诗,自然也具有朦胧之美。
三、更好理解朦胧美的方法
正如上文所说,每个人用自己的眼镜看待世界,难免对不清楚的事物各执己见。若从研究角度,应结合诗人当时所处人生阶段,代入诗人的角色,共情感受,并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总结归纳各种想法,以不断缩小判断失误。从欣赏角度,你从此诗中看到了什么,便是什么。那是每个人自己的欢喜,或者眼泪。
结束语: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以他的朦胧隐晦诗风发展起来的西昆派大都生吞活剥,略懂皮毛。我们无论是感受他的朦胧美,或是自己从中学习创作,都应学得更深,取长补短,来达到自己的境地。
暑假读唐诗各位亲,前段时间暴雨连绵,依然阻挡不了今日的夏蝉高亢,浓阴匝地。 许多人,包括我,都喜欢自由慵懒的假期。可是,我们也必须懂得假期不仅用于调整也用于沉淀和超越。 坚持阅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