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者,乃形态也;意者,乃心意也。既有其形,又有其意,乃为形意。所谓形意,我认为"形似躯体,意由心生;形包涵于意,而意聚集于形"。我也可将其解释成:形是生理结构;意是心理动态。而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两者紧密地相互协作,才能构建成我们个体的生命链。而后,形意中的意在推动我们个体的精、气、神等得以长足地应用和发展。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演进过程和结果,都能体现出形意的基本原理和能量的作用。
我认为,形意既有形又无形地操控着宇宙中万物的生长与衰亡,同时它也积极地为各种生物提供着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而我可以说,形意从我们个体作为生物的形成期直至我们生命的衰亡期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历经多年研究形意心理学,是想客观地透过一切事物所呈现的表面现象,去剖析和了解其固有的本质的内涵。我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人类社会在自然界生存空间中的各种心理状态以及人类个体之间互动的相互作用和意义,再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钻研人类个体的人格特征形成的累积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
因而,我钻研形意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描述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境,并且解释事实、解剖过程、探求规律,推知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的固化状态与发展变化趋势,最终指导人们将自身所蕴藏的正能量在生活中一一释放。
恩威并施综合疗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恩与威结合而实施的"2+1+1"联合治疗方法,它是一个融合多种知识和技术的心理治疗体系,运用灵活,容易掌握,而且无副作用。
恩威并施疗法不仅支持求助者合理的一面(指心理),而且也要纠正求助者不合理的一面,通过"以恩带威"的方法与求助者建立攻守联盟,通过奖惩分明来促使求助者发生改变。
例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操作疗法者要密切关注求助者的性格、情绪和生活习惯等层面的特点与变化,以便调整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所需要的疗法知识的深浅、难易程度和操作速度,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谋定而后动,将治疗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
这种疗法旨在运用理性分析、逻辑思辨及辨证求因等方法,来帮助和引导求助者规避其异常心理的实质性问题,促使求助者改变自己的非理性观念,以达到帮助求助者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为目的。这种理论强调,个体的信念、想法和态度来源于他的人格、情绪等方面的固有特征,因而个体在面对某一事物已发生的突变或者预感到要发生的突变时,可以通过适度地调整心境来稳定自己的情绪,达到自省,然后再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应变措施和事物发展方向的意义,最终达到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来规避不良行为和态度的目的。这种疗法能够促使求助者正确认识其自身的非理性问题的关键点在哪,并且能使求助者学会以合理而正确的信念、想法和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事物,帮助求助者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其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该理论认为:人类个体从出生至成年早期(1~16岁),其心理内容发展的方向、状态、质量和过程,主要是依赖家长们自行应用的家庭教养理念和模式来引导或约束完成的。这个时期既是其个性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期及其模式形成期,也是个体习得自律能力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关键期。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能得到合理、正确的教养模式的引导,那在需要自我独立做出决定或者处理问题时,他就能驾轻就熟地发挥自身积累的积极潜能。如果个体没能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使其饱受非理性观念的驱使,常常会对现实事物的发展感到困扰。
因此,心理咨询师需要通过运用"恩威并施"的理论和方法,来潜移默化地帮助求助者消除看待事物的非理性观念,使其暂时不受负面情绪的困扰,同时以与其匹配的治疗技术逐步引导求助者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的观念和态度,最终帮助求助者彻底摆脱束缚其自身的负面情绪的困扰,以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创造生存、发展的空间,进而达到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此后就形成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人群。祖辈和父辈对这些独苗不仅关心倍增、宠爱有加,而且大部分监护人都在全力以赴地代替孩子排除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障碍和困难,比如说,监护人帮孩子洗脸、穿衣服、系鞋带和背书包等一系列非理性的代替行为;更有甚者,孩子都七八岁了,监护人还在孩子的屁股后面追着赶着喂水、喂饭,结果就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们自我历练身心的机遇。
客观地讲,监护人这种宠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做法,极端地扼杀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理、自立、自律、自省、自强、自救等观念和能力的机会,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严重的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异常、极端的心理倾向,甚至转变成某种精神障碍。
其实,如果监护人从孩子是个幼儿时起就引导得当,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地在自我调控思想、情绪和行为等层面习得或多或少的能力。当孩子会爬行时,监护人就应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调适自己的态度、行为的能力,尤其是在孩子学会走路后,监护人更应合理地引导孩子去自我构建价值观、责任感、义务感等思想观念和注意力、行动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等能力。这是既正确合理又符合科学逻辑的教养方法。
我举个简单例子:当我们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们所学课程的书本的重量,是他们所处年龄段的体能、体力所能承受的,所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背着书包往返于学校和居住地;当孩子读二年级时,书本虽然加厚加重或者增多了,可他们在年龄和体力等方面也相应地增长了,他们应该更有能力自我承担移动和保管这些自用品责任;其他年龄段的人与事物的匹配度依此类推。总之,孩子的年龄与其所必用的学具、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事物,是极其符合科学的相互匹配的关系,因而孩子能亲力亲为做的事情就不需要他人过多地去帮助或干涉,否则,孩子的生理年龄与其心理年龄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会逐渐形成较大的落差。如果孩子能在成长中养成自立、自理和自救等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他们也就逐渐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力、集中的注意力以及较高的责任感、行动力和抗挫折能力等人格品质,形成健康的身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