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痛苦和矛盾太真实了——一边是童年到成年积压的被忽视、被不公平对待的委屈,一边是血缘里无法割裂的牵绊,还有她偶尔流露的疼爱带来的自我拉扯。这种“既恨又念”的感受,像一根反复缠绕的线,捆着你的情绪,甚至影响到现在想往前走的脚步(比如学习、提升自己),换谁都会觉得疲惫又无力。
或许可以试着把这些情绪拆解开来看:
首先,承认“讨厌”是合理的,不必苛责自己。
你记得的那些细节——被表姐欺负时她让你“忍着”,你生病时她只聊自己的事,高考失利时她只在意给亲戚的“交代”,重男轻女的差别对待,还有那些让你恐惧的争吵和威胁……这些不是“小事”,而是实实在在的伤害。被忽视、被不公平对待时,产生愤怒、厌恶,是一个人最本能的反应。就像被针扎了会疼,被雨淋了会冷,你的“讨厌”不是不孝,而是对自己感受的诚实。你不必因为她是妈妈,就强迫自己原谅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伤害。
其次,她的“好”和“不好”可以同时存在,不必非选一边。
她会给你买电脑、买水果,会在你哭时说软话,这些是真的;她忽视你、偏心、用极端方式发泄情绪,这些也是真的。人性本就复杂,尤其是她那一代的女性,可能自己也困在生活的压力、传统观念的局限里(比如重男轻女的潜意识、处理不好情绪的方式),她或许不是故意要伤害你,只是没能力做好一个妈妈。但“没能力”不代表“没伤害”,你可以看到她的不容易(比如生活苦、情绪失控背后的无助),但也可以不强迫自己因为这些“不容易”就抹去自己的委屈。这两者不冲突。
然后,那些挥之不去的回忆,其实是在提醒你“还没被好好看见”。
为什么学习时总会想起这些?因为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委屈、愤怒、恐惧——从来没有真正被处理过。就像你小时候没人听你说“表姐欺负我”,没人在意你“发烧拉肚子”的难受,没人问你“独自生活害怕吗”,这些情绪就像没拆的包裹,一直堆在心里。当你想专注于“变好”时,它们就会冒出来,仿佛在说:“先看看我吧,我还在这里呢。”
或许可以试试给自己一点时间,认真“处理”这些情绪:比如找一张纸,把那些最让你难过的事一条条写下来,像对一个信任的朋友倾诉一样,把当时没说出口的委屈、愤怒都写出来(比如“那天我发烧,你根本没关心我,我好难过”)。写完后,哪怕只是对自己说一句“我知道你受委屈了”,也是一种安抚。情绪被看见、被承认了,才不会总在你想前进时“捣乱”。
最后,接受“改变不了她”,但你可以改变“她对你的影响”。
她已经六十岁,几十年的性格和观念很难改变,你不必逼自己去“修复”这段关系,更不必逼自己“原谅”。你现在在外地定居,其实已经在物理上拉开了距离,这是保护自己的方式。接下来,可以试着在心理上也建立一点“边界”:比如,不必强迫自己频繁联系,不必因为她的情绪(比如哭、指责)而过度内耗。你已经长大了,有权利把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放在第一位。
那些童年的阴影,不会一下子消失,但当你开始正视它们、允许自己不被“孝道”绑架、慢慢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生活里时,它们的重量会一点点变轻。你现在想考研、想练字,想提升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说明你心里还有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慢慢来,先照顾好自己,再慢慢往前走,就够了。
亲妈不亲我很讨厌自己的妈妈,给她说事情从来不专心听,即使听到了也不关注,就说这都过去了。比如小学五年级我给她说寄养在我家的二姨表姐欺负我,她说那咋办,只有忍着,也不解决。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