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北京
  • 120
    灵魂的灭亡

    words by 说笑 To Lord Byron, For you taught me what passion is. To every man and woman, F...

  • 初二的时候第一次读这部作品,对我影响至深难以言表。偶然的一次机会观看了以此改编的独角话剧,艺术的表现力在视觉上就更直观地体现了。直到几日前,才完成一部摹仿起情感塑造的小说。

    茨维格先生笔下的情感比较夸张,却很纯,给人一种似是非是的模糊感,像是现实生活与文学幻想之间的桥梁。这其中,有他本人性格的因素,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便能够找到他丝丝缕缕的自恋倾向。

    本文里最著名的观点,无非是那种“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态度,贯穿文章始末,完美地体现了茨威格创作的独特性,创新性。很多读者认为,这样的爱情观是偏激的,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这种偏激恰是近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一种集中的特点。之前,我好像也用奥斯卡·王尔德这句话评论过另一篇文章,:“当今的艺术注重的不是广度而是浓度,学习的不是经典而是例外了。”

    文中的女子似乎是为了这男人抛弃了自己的一切,抛弃了包括家庭在内的全部的生活。正因如此,她的爱情才得以体现。如果文章在她或是那作家的性格上花费太多笔墨,这种对爱情的观念就没了这种突出感。这是茨威格另一个高明之处。间接的描写,形成了男人在女子心中的印象,这印象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事情发展而变化,可整体上,男人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叙述采用聚焦角度,所以这说明,女子对男人的了解实际上,也是模糊不清的。而作者对女子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却对其他方面避而不谈。所以,文中的“我”是一个片面,却不乏深度的形象。

    茨威格先生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杜拉斯的《情人》,还有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可以说是颠覆我人生观念的三本书,确确实实值得一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曲爱的断章

    文|零露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 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用尽一生又不求回报的爱,她对他爱的执着、坚持...

  • 12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曲爱的断章

    文|零露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 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用尽一生又不求回报的爱,她对他爱的执着、坚持...

  • 作为在校生刚刚经历了中考,要说感受很真切……

    可是实际上,高中的老师也好,阅卷人都并非什么很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他们懂得的也不是文学,而是所谓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是应试的,填鸭式教育。他们还局限于用正确与不正确去评判别人。如果说要创作出十分个性的文章,独到的见解,是很容易不被理解的。他们的眼光并不长远,好像高考就是人生的目标,就决定了全部的命运。那是因为这个制度就是如此,不能说不好,毕竟选拔才公平。而选拔,就是循规蹈矩,有时就是残酷的。

    在很多欧美国家,大学的录取是参考家庭背景的,那岂不是更让中下阶级没有出路?

    是的,即便是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作文也很痛苦。挤破了头,写满所有的版面,只希望能够多得到四五分。我们能抒发的情感是拾人牙慧的情感,我们应该有的行为是东施效颦的行为。我们的激情无法体现。奥斯卡·王尔德就是把我们这样的人称作“是别人的人”。可我们无可奈何。

    有的东西,真的无法改变。曾经到本地的大学听过一堂比较文学课。那位老师就常说,无论有多么不满,都要去适应,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在不完美的制度下,过着不完美的生活。只有适应了,按着它本来的方式把它做到优秀,才有能力去谈改变。

    至于对写作的兴趣,我依旧觉得,如果是衷心的热爱,也不是一点点应试规范就能够阻挡的。

    希望所有爱写作的人,不要被作文所局限,能够在更广的平台,展现一个更有趣的灵魂。

    写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写作文

    在学生时代,总有那么些人作文写的无耻至极,他们把颂歌唱的如此好听,把故事编的那么引人入胜,甚至拍祖国马屁的能力已经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他们在盲目的完成写作文的任务的同时,早已...

  • @啊哈哈哈4 确实是这样。可是太宰治的文学中的力量是较为消极的力量(无所谓对与不对),这样一来对心理素质较弱者力量更强,不时很有利的。

    没有人丧得过太宰治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代表作家,新戏作派大师,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战后文坛的巅峰人物。他的作品大多以诙谐、破灭性的风格来反映日本现代社会中人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他的人生...

  • 120
    文学与游记之二:在佛罗伦萨

    「那些曾被无数次,浓墨重彩描绘在纸面上的街道,今日看起来依旧是那样鲜活,依旧,让人们由衷地感到愉悦,抛下生活的烦恼,毅然走进这座城。」 words by 说笑 在从巴黎到佛...

  • 日本的物哀美学是很难接受的,从《源氏物语》开始,受到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现代作家的推崇,“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日本文化中这种以死为美,以空为哀的思想形成,既是与日本相对贫瘠的地理环境分不开,又和紫式部身为女性作家,视野比较狭隘,太偏重于情感分不开的。《雪国》中最好把那女子活活烧死便是一个例子。

    一般来说,不太积极的人,或者是心理素质不好的人,真的不是很适合研读日本文学。

    没有人丧得过太宰治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代表作家,新戏作派大师,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称战后文坛的巅峰人物。他的作品大多以诙谐、破灭性的风格来反映日本现代社会中人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他的人生...

  • @一抹蛋黄
    谢谢你的评论!

    欧洲的城市大多是需要坐下来慢慢体会的,有人说,坐在咖啡馆里逛欧洲才最有感受。一个悠闲的地方,值得带着悠闲的心态去发现藏在每一个角落里的细节。

    文学与游记之一:在巴黎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words by 说笑 提到巴黎,最先浮于脑海的是浪漫。和所有追求者一样,她怀揣着梦幻来到这个城市。然而,这里却没有她想象中的香水浓郁...

  • 120
    文学与游记之一:在巴黎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words by 说笑 提到巴黎,最先浮于脑海的是浪漫。和所有追求者一样,她怀揣着梦幻来到这个城市。然而,这里却没有她想象中的香水浓郁...

个人介绍
爱艺术,爱文学,爱生活。
Q:2975272694
希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