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北京
  • 关于游览凤凰古城的感受
    55 汪钇希

    大概是初中的时候随家人一起去了凤凰古城,开车到了新城区,我爹一边在电话里问那客栈的小哥一边开着车到处找,找到时已经夜晚了。

    然后我们大包小包地进了客栈,这家客栈虽然不是古城惯有的古香古色,但也足够温暖了,一楼的客厅有一张桌炉和三只猫,特别安静。

    放完行李就出去吃东西,那个时候第一眼就不太喜欢这个古城,河上的桥流光溢彩,两岸的店家也灯火辉煌。走哪都是大吵大闹的游客,听着心烦。有一条街全是酒吧,很窄,人特别多,穿过去一边接受精神折磨一边接受肉体折磨。

    反正就不喜欢凤凰古城,除了那家安静的客栈,然后桥上的灯好看一些,就没什么我喜欢的东西了。

    我为什么不喜欢?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古城的风情街。我逛过的所有古城都有几条这样的街,卖手工的木制品和银制品,卖CD和手鼓,卖牦牛肉和龙须糖,卖手工的酸奶什么什么的,真的,我觉得没有一点特色。

    第二,古城的酒吧。那么一条街都是,还有零星散落分布在古城的各个角落,有慢摇的,有重金属的,一到晚上就流光溢彩,吵死个人。之前我也想进酒吧浪一下来着,因为受不了迪斯科球和重节拍,连门都没敢开就走了。

    第三,古城的商业管理。宰客很严重,物价很高,而我很穷,就这个。

    第四,来古城的游客。除开素质高的,就剩素质低的了。熊家长带着熊孩子出来祸害人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还有在公共场合抽烟的,插队的,乱丢垃圾的,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持续奋斗,永远不要理会谣言与中伤。

    第五,家长奇妙的心理:不拍照会死。不知道别人的家长是不是这样,反正我爹是这样的。(开始了危险发言)每到一个景点一定要给我拍照,照片里我一定要出现在当地标志性建筑的前面,也不一定是标志性建筑,反正我要露脸。我个人是不喜欢别人给我拍照的,尤其是在景点,我还要凹个造型。我爹说不拍照怎么证明你来过这里,我就很不理解了,我证明给谁看?给别人看吗,我闲得没事要向别人证明我来过这里那里吗?或者是给以后的自己看吗,我自己拍的有风景,就够了呀。我其实没有必要去服从别人的意愿啊,我有选择拍和不拍的权利。但我不拍的话我爹会生气,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为了不让他动肝火,我勉强拍一下。(得了吧你就是怂
    但我真的不喜欢拍照!!(控诉

    总体来说,我不喜欢凤凰古城是因为商业气息太浓,节奏太快,不太适合我这种佛系少女。我更喜欢去丽江古城,在那家我熟悉的客栈门前坐一下午。

    好了我没什么话讲了。就这些。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论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高一五十五 梁文怡

    [摘要]《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引发了一波对诗词的关注热潮,其之所以成功,正在于它的节目质量好、播出时的社会环境有利,而它成功的意义不仅是弘扬了传统文化,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一次大胆创新。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 成功 原因 意义

    近来,“以歌和诗”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获成功,好评不断。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同时也是由于节目本身的高质量而引人入胜。《经典咏流传》适应了当下的发展,贯穿古今,横亘东西。
    1.《经典咏流传》成功的原因
    1.1节目质量
    1.1.1专业的团队
    《经典咏流传》在团队的选择与搭配上可谓相当专业。知名主持人撒贝宁担任主持,邀请专业人士如博士生导师、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主持人、音乐人等组成鉴赏团,由专家来引导观众进行对诗词的解读与鉴赏,同时从大众的角度亦或音乐的角度出发,使得鉴赏更通俗化,更富于乐趣而不枯燥。
    1.1.2精美的制作
    一方面,《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特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这离不开现代发达的科技和大量的投入。或精致或宏大的舞台特效,不仅引人注目,而且可以借助画面渲染诗词气氛,带动观众情绪。另一方面,《经典咏流传》的一大特色就是“和诗以歌”,歌曲曲调好听、质量好,具有古典美同时也通俗、适应当下潮流,可以引发人们传唱和对诗词情感的进一步理解,是节目获得成功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1.1.3“和诗以歌”的模式
    事实上“和诗以歌”的模式严格来讲不能说是一个创新,毕竟我们都知道乐府诗大多原来都是歌谣、歌辞,词更是用来唱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诗词更多的是诵读,毕竟不如唱歌这样通俗化、大众化、易于传唱,同时诵读诗词的节目也趋于饱和,让人有些审美疲劳。因此“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便让人眼前一亮了。
    1.1.4内容
    《经典咏流传》将古典与潮流融合,传承兼具创新,与时俱进。不固守传统的模式,而是大胆加入现代化元素。比如,《将进酒》运用了说唱的形式,而《水调歌头》更是“请”来了电子歌姬洛天依,适应了当下的发展,“把过去完成时变成了现在进行时”,更可以以此为契机吸引不同圈子的观众,因此它的受众面更广。
    它的核心内容包含了比较永恒的情绪,如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乡土的思念,豁达的心境、高洁的风骨等,都是经过时间锤炼的、极具生命力的内容,更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不同于曾经的《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它轻赛制重传承,弱竞技凸文化,文化方面显得更加纯粹,专业化与通俗化相结合。它的大获成功便也不难理解。
    1.2.社会环境
    1.2.1政策支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越发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宣传,民众对传统文化也越发地重视,此类节目自然也得到了更好的生长土壤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2主流价值取向:重视传统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经历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们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不再是一味的追求或是批判,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的诉求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为节目的成果打下了基础,反过来,这个节目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1.2.3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精神文化层面,节目的成功也应运而来。
    2.《经典咏流传》成功的意义
    《经典咏流传》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深度挖掘,对其进行了适应当下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将其中的情感、态度、理念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其次,它让诗与歌更好地结合,让诗歌回到生活,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于诗词的理解、引起观众对诗词的喜爱,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对华语乐坛的流行创作产生影响,它会引领我们的创作朝着更有文化底蕴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经典咏流传〉:将传统文化成功转化到现在进行时》
    (光明日报)
    百度百科(经典咏流传、文化自信)

  • @秋雨泠 相看两生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荷塘月色》仿写 (王耀视角)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和小菊在庭前赏月,忽然,想起了日日穿过的竹林,在这圆月下清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月亮从另一座山头爬起,白天嘈杂的鸟鸣,已经听不见了。菊转身回了屋里画画,我披了长衫,走出庭院去。
    通往竹林的是我日复一日踩出的小路。这小路曲曲折折,本来就没有人走,夜晚更加幽静,竹林四周,长着些高大的松树,路边随意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若是没有月光,竹林深处黑漆漆的,不怎么吓人但很容易撞着竹子迷路,今晚月光明亮无比,地面上镀着一层银霜。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轻快地走着。这片山林属于我,我却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着俗世的闹市,也爱着山林里的别馆;我喜混在形形色色的国民之间,也喜帝王似的独自一人居高临下。像在今晚,一个人在这清幽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将思绪化作老龙腾飞九天,便全身心的感到自在。白天该视察的公务,该体察的民情,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先受用于这无边的竹影风声好了。
    竹林的地上铺着厚厚一层干枯的竹叶,而竹子,大大小小,高高瘦瘦随意站着,错落有致地排在竹林里。那竹,粗的一手抓不过来,细的宛如一根手指那样,好容易折断似的。有些竹的脚下,傍着几颗笋,那也是绝佳的美味。(等等!)走着走着,会不小心踩到小洞,那是竹鼠从地下偷了竹子遗留下来的。抬头看,一大半的天都被竹林挡着,月光被打碎流泻下来,与阴影漾在一起。
    我走到竹林中心的空地上,停了下来。月亮悬在头顶,给打亮地面。在这中秋的夜里,站在明月底下,我觉得自己也由月光铸成,在竹林中立着,幽柔而有清冷,忽然听见噼噼啪啪的声音,那是松子落了。清风穿过竹林,林子外像荡起一阵松涛。这时便想起一首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如此的意境,大概是在眼前了。
    忽然想起了那年与小菊相遇的事来了。那天我也是在竹林里闲逛,瞟见竹缝间有个孩童的影子,前去询问,他口气倒大,张口就说他是日出之国,我是日落之国,虽被气得够呛,但他长得好生可爱喜人,一双眸子里藏着星辰大海,藏着整条大江流。后来终是让他跟了我回家去,我教与他文化。而今晚与这少年赏月,虽说是少有的十五圆月可总觉天上的没有他眼里的好看。
    想起他曾经无比认真地告诉我,我是这世上他最崇拜的人,便不自觉地将嘴角扬起。
    小菊若愿与我出来闲逛着竹林,那我是觉得心里满满都装着明月光。下次若能有这么好的月夜,一定要邀与他听取这竹林风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穿过庭院进屋,静悄悄的,几张画的墨痕早已干透,小菊已经抱着波奇睡熟好久了。
    55班汪钇希(๑´∀`๑)

  • 《荷塘月色》仿写 (王耀视角)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和小菊在庭前赏月,忽然,想起了日日穿过的竹林,在这圆月下清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月亮从另一座山头爬起,白天嘈杂的鸟鸣,已经听不见了。菊转身回了屋里画画,我披了长衫,走出庭院去。
    通往竹林的是我日复一日踩出的小路。这小路曲曲折折,本来就没有人走,夜晚更加幽静,竹林四周,长着些高大的松树,路边随意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若是没有月光,竹林深处黑漆漆的,不怎么吓人但很容易撞着竹子迷路,今晚月光明亮无比,地面上镀着一层银霜。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轻快地走着。这片山林属于我,我却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着俗世的闹市,也爱着山林里的别馆;我喜混在形形色色的国民之间,也喜帝王似的独自一人居高临下。像在今晚,一个人在这清幽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将思绪化作老龙腾飞九天,便全身心的感到自在。白天该视察的公务,该体察的民情,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先受用于这无边的竹影风声好了。
    竹林的地上铺着厚厚一层干枯的竹叶,而竹子,大大小小,高高瘦瘦随意站着,错落有致地排在竹林里。那竹,粗的一手抓不过来,细的宛如一根手指那样,好容易折断似的。有些竹的脚下,傍着几颗笋,那也是绝佳的美味。(等等!)走着走着,会不小心踩到小洞,那是竹鼠从地下偷了竹子遗留下来的。抬头看,一大半的天都被竹林挡着,月光被打碎流泻下来,与阴影漾在一起。
    我走到竹林中心的空地上,停了下来。月亮悬在头顶,给打亮地面。在这中秋的夜里,站在明月底下,我觉得自己也由月光铸成,在竹林中立着,幽柔而有清冷,忽然听见噼噼啪啪的声音,那是松子落了。清风穿过竹林,林子外像荡起一阵松涛。这时便想起一首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如此的意境,大概是在眼前了。
    忽然想起了那年与小菊相遇的事来了。那天我也是在竹林里闲逛,瞟见竹缝间有个孩童的影子,前去询问,他口气倒大,张口就说他是日出之国,我是日落之国,虽被气得够呛,但他长得好生可爱喜人,一双眸子里藏着星辰大海,藏着整条大江流。后来终是让他跟了我回家去,我教与他文化。而今晚与这少年赏月,虽说是少有的十五圆月可总觉天上的没有他眼里的好看。
    想起他曾经无比认真地告诉我,我是这世上他最崇拜的人,便不自觉地将嘴角扬起。
    小菊若愿与我出来闲逛着竹林,那我是觉得心里满满都装着明月光。下次若能有这么好的月夜,一定要邀与他听取这竹林风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穿过庭院进屋,静悄悄的,几张画的墨痕早已干透,小菊已经抱着波奇睡熟好久了。
    55班汪钇希(๑´∀`๑)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陆羽琮 年,而李白,曾闹着要上九天揽月,闹着要力士脱靴,在失意与怅惘过后,却已不再是那个充满幻想的少年。
    终是有一天,月白如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李白沉迷于月,写了三四百首有月亮的诗,而在这些诗中,他所创造出的瑰丽多姿,韵味清逸的艺术境界和体现的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以及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李白的月亮诗使中国月亮文化走向了成熟。
    ——汪钇希

    五月的唐诗小论文

    请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查阅资料,思考探究,完成作业。 1.论唐诗中的自然风物 2.唐诗中的月 3.论王维诗歌中的“空”(禅意) 4.比较王维和陶渊明的田园诗 5.论王维诗...

  • 月亮与他的少年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自从李白之母梦长庚入怀而生下他后,李白似乎就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作品中,有四分之一都在写月。月,作为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从营造意境到抒发感情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营造意境
    (1)壮丽之境。“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一轮明月从天山顶上升起,霎时乌云俱散,月光朗照山川。又或是呼啸的长风将明月从海上飞渡过来,月光冲到面前,云与海都往后退去。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壮阔无比的月和海,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夜色和云海簇拥着的圆月。诗人以风、云、海为辅,营造出气势磅礴,笼盖宇宙的画面。何谓风月无边?这便是。
    (2)凄婉之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秋夜月光如水,在千家万户捣衣声中睡着寂静无比的夜。有时月光照到荒城去,苍松古柏挂上云絮,时过境迁,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有黄沙明月相伴。诗人将月光冠以寒意,因而诗中表现出的也便是阴森荒凉,幽静凄婉之境了。
    (3)淡雅之境。“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明月朗照山间,风过松林,石映清辉,闭了眼,这世上只有自己一人,与琴相伴,好不惬意。明月似乎是善解人意,跟着自己的步伐走进林中,一起聆听天籁之音,赏天然之色。诗人衬月以琴与风,创造出优美淡远的意境。

    寄托情感
    豪迈之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借助于月亮,将这奔腾于心底的急流赋予飞升之势,直欲上天揽月。揽明月便成了作者感情寄托的最高境界。
    惆怅之情。“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诗人借咏阿娇先为汉武帝所爱,后渐失宠,遂生妒念,终被废居长门宫的史事,用月照长门的凄婉意境,烘托出人物遭遇的痛苦。月光照在长门殿前,照在诗人的酒杯里,诗人咏月,咏史,咏自己。
    孤独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邀与明月与自己的影子,举杯共酌,场面似乎热闹起来。但明月终究不解饮也不知愁,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眼前是明月与酒,背后是无边孤独。

    月亮是李白诗中最重要的意象,在月亮清冷的光辉之下,我们看到一个在身边的热闹散去之后,孤独的却也是更真实的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光照过千

    五月的唐诗小论文

    请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查阅资料,思考探究,完成作业。 1.论唐诗中的自然风物 2.唐诗中的月 3.论王维诗歌中的“空”(禅意) 4.比较王维和陶渊明的田园诗 5.论王维诗...

  • 谪仙

    高一(55) 梁文怡

    李白作为诗中仙,其诗雄奇豪放、瑰玮绚丽、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是盛唐气象的代表。贺知章对他的诗大为赞扬,称李白为“谪仙”,意即贬谪下凡的仙人,可说是极高的赞誉。然而所谓谪仙一为“谪”二为“仙”,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他飘逸洒脱的一面,却没看到他失意的、落寞的、不甘的一面,可作者以为,这样的矛盾与纠结,是最为动人之处。
    (一)诗中的表现
    李白诗豪放,但也有这样的矛盾之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瑰丽的梦境之下有着若隐若见的恐怖的阴影,末句虽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固然是抗争,是洒脱,但同时也“不是真正得道者的话”,真正得道的人不会在意权贵。
    再如《古风(第十九首)》: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诗前面可见其寻求仙道的飘逸,末四句却笔锋一转,说到了现实人间的悲苦严峻与生灵涂炭,又蓦然停笔,足见其思想的矛盾。后来李白毅然参加永王璘的军事行动,与这一次思想斗争也脱不了关系。同是面对战争,李杜又不同,语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杜甫则更加“专一”、或说不矛盾,就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李白在仕途上不如意,于是热心于求仙访道,一方面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面又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在企图追求解脱之中,并未能忘情世事。也如人把李白与陶潜相比:李白对社会积极,却又暗含消极,陶潜对人对社会消极,却又是对自己的积极。
    (二)原因
    造成这样矛盾,一是飘逸洒脱,二又放不下现实,槪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个人经历与性格
    李白五岁之前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生活,是古代的“海归”,又是商人之家,可推测李白小时候所受束缚可能不如一般书香门第那么多,有那么多顾忌,因此对他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也有关,李白正遇盛唐,更有诗“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可谓太平盛世,此处下文另谈。至于性格的豪迈不羁,除却言辞,更有敢于创新和不拘一格,如《乌栖曲》末句“东方渐高奈乐何”,破坏了旧的格律,却更灵活、更美、更有意蕴。
    (2)学习
    李白受到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的深刻影响,两种思想不同的价值观,也是李白思想的矛盾所在。一面要求仙访道,一面又放不下“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再者,我们往往潜意识里以为李白自成天才,而忽略了其实李白也很用功。不仅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李白在诗作中借鉴了神话的素材,汲取了民歌的营养,才造就了其写作中神奇美丽的想象,灵动变化的手法,韵味浓郁的情调,而这与学习是不无关系的。
    更重要的是,作者以为李白受到了屈原极大的影响。不管是其浪漫
    主义的色彩,还是思想本质,甚至李白之死也有一说是他为了捞水中月,沉水而亡。如前文《古风(第十九首)》,便能想到屈原的“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在屈原痛苦欲绝、幻想离开祖国之际,他仿佛已经驾龙仙去、凭虚凌空,行将脱离现实,不料偶然下顾,发现那是自己的祖国土地,幻象立刻粉碎。
    两位诗人在思想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在幻想逃避现实与终于不能
    不回到现实的思想斗争的结果上,也彼此类似。
    (三)政治社会环境
    李白生活于盛唐,安史之乱之前太平盛世,世道安稳,也造就了诗人们的“盛唐气象”,当时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高亢昂扬的、乐观的,连边塞诗都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大气,更不用说“白发三千丈”这样动人的夸张手法。没有盛唐,也没有这样的豪迈洒脱。
    然而政府日趋腐败也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李白仕途坎坷的一个客观因素(当然他本身的清高自傲是重要原因),一是盛唐使得他自己有一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二是想实现抱负又实现不了,想着算了算了却又放不下,在这两者之中摇摆不定,想成得道者,却又有潜在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没有盛唐,就没有李白;没有李白,盛唐也失色。

    李白确实就像谪仙,明明是轻飘飘的仙人,却又偏偏下凡来受苦。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也应该看到方方面面的李白,而不是将其标签化、简单化,李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一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便能概括的,其他诗人亦如此。不然,怎么能说是了解李白,李白也只有如其诗一般,“古来圣贤皆寂寞”,不被人完全理解的寂寞。

  • 李白是个什么属性的人
    李白这个人可能不是个人。
    比如苏轼和李白,世人评论他们一个豪放洒脱一个飘逸洒脱,听着差不多。
    李白:“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你们都是大傻逼你们都不理解我我是神仙谁要拦我我要摘月亮!!还我月亮!!!!!”
    苏轼:“行吧行吧你们爱咋的咋的。啊什么又要贬官?成吧成吧!我这儿有好吃的!我要发明新菜啦!”
    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

    李白这个人好像是个高富帅。
    李白家里经商,而后经孟浩然介绍,入赘了丞相府。所以即使李白是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这丞相府里锦衣玉食也够他挥霍。“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这家伙,真是个败家子。再者,这家伙交的朋友都是有钱又不在乎钱的角色。例如《赠汪伦》里的汪伦,坐拥别墅几座,请李白过来天天蹦迪这是不存在的。
    怪不得他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潇洒。

    李白这个人特傲娇。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唐才子传.李白》
    有天太白喝高了,骑着个小毛驴,大摇大摆的从别人县衙路过。县令不认识这货,大怒,把这家伙抓住盘问他是谁敢如此无礼!这货淡然一笑,拿了状纸写了几句话。

    李白笑笑就溜了

    为什么李白这么屌?
    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55 颜虹茹